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石言
石发声。古人附会为神凭石而言。左传·昭公八年:“石言於 晋 魏榆 。 晋侯 问於 师旷 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今宫室崇侈,民力彫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 杨伯峻 注:“谓有物凭依之而言也。汉书·五行志作‘神或冯焉’,説苑·辨物篇作‘有神冯焉’。”新唐书·五行志二:“ 广明 元年, 华岳庙 玄宗 御制碑隐隐然有声,闻数里间,浹旬乃止。近石言也。”
《漢語大詞典》:月律
古乐分十二调,为六阳律,六阴律。吕氏春秋始以律与历相附会,以十二律应十二月,故称。后汉书·顺帝纪:“﹝ 阳嘉 二年﹞冬十月庚午,行礼辟雍,奏应钟,始復黄钟,作乐器,随月律。” 李贤 注:“随月律,谓《月令》‘正月律中太蔟,二月律中夹钟,三月律中姑洗,四月律中仲吕,五月律中蕤宾,六月律中林钟,七月律中夷则,八月律中南吕,九月律中无射,十月律中应钟,十一月律中黄钟,十二月律中大吕。’”宋史·乐志一:“伏见今年 荆南 进甘露, 京兆 、 果州 进嘉禾, 黄州 进紫芝, 和州 进緑毛龟, 黄州 进白兔。欲依月律,撰《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会登歌首奏之。”
《漢語大詞典》:刑德
(1).刑罚与教化;刑罚与恩赏。韩非子·二柄:“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二仪不能废春秋以成岁,明主不能舍刑德以致治。”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改宪敕法,审刑德之原。”
(2).古人以刑为阴克,以德为阳生,附会五行生克之说。史记·龟策列传:“明於阴阳,审於刑德。” 三国 魏 阮侃 《宅无吉凶摄生论》:“世有安宅、葬埋、阴阳、度数、刑德之忌,是何所生乎!”
《漢語大詞典》:韩终(韓終)
秦始皇 时方士。史记·秦始皇本纪:“因使 韩终 、 侯公 、 石生 求仙人不死之药。”后小说家加以附会,遂与“韩众”合二为一。参见“ 韩众 ”。
《漢語大詞典》:韩众(韓衆)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楚辞·远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羡 韩众 之得一。” 王逸 注:“众,一作‘终’。” 洪兴祖 补注引列仙传:“ 齐 人 韩终 ,为王採药,王不肯服, 终 自服之,遂得仙也。” 晋 葛洪 神仙传·刘根:“请问 根 学仙时本末, 根 曰:‘吾昔入山,精思无所不到,后如 华阳山 ,见一人乘白鹿车……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 韩众 否?”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后因以“韩众”泛指神仙。 唐 李白 《古风》之四:“惟应清都境,长与 韩众 亲。”
分類:仙人
《漢語大詞典》:灾星(災星)
亦作“灾星”。
(1).古人以天象附会人事。认为某一星辰出现异常,人间便会有相应的灾变,因称引起灾变的星体为灾星。后世星命家谓人的命运亦与星辰相关,流年不利,往往由于灾星照临。亦泛指恶运;灾难。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二折:“你道是花星照,福星照,怎不怕灾星照。”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圣别》:“我今年流年不好,正应今日。若过午时,则灾星过度,太平无事。”昆曲十五贯第七场:“先生,你看这灾星,我可躲得过么?”
(2).喻指造成巨大灾难的人或事物。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破仑与隋那》:“因为他们三个(指 拿破仑 、 成吉思汗 、 希特勒 ),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 陈毅 《过黄泛区书所见》诗:“从前灾星,水旱 汤 蝗,而今苛政,抽丁征粮。”
《國語辭典》:圆梦(圓夢)  拼音:yuán mèng
解说梦兆的吉凶。《薛仁贵征辽事略》:「帝设朝,宣袁天刚、李淳风司天台官圆梦。」《水浒传》第六五回:「被晁盖一推,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便叫小校请军师圆梦。」
《國語辭典》:占梦(占夢)  拼音:zhān mèng
1.占卜以判断梦的吉凶。《后汉书。卷五○。孝明八王传。梁节王畅传》:「从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善占梦,畅数使卜筮。」
2.职官名。掌判断梦的吉凶。《周礼。春官。占梦》:「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
《漢語大詞典》:胡星
指昴星。古代以天象附会人事,认为昴星象征胡人。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 张守节 正义:“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后常以“胡星”喻指胡兵及其势焰。 唐 刘长卿 《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天上胡星孛,人间反气横。” 唐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 宋 曾巩 《叹嗟》诗:“天弓不肯射胡星,搀抢久已躔朱鸟。” 宋 陆游 《长歌行》:“一朝胡运衰,送死 桑乾 川;胡星澹天光,龙庭为飞烟。”
《漢語大詞典》:代德
(1).谓取代旧朝以治天下之德。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戊午, 晋侯 朝王,王饗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逸周书·芮良夫:“以予小臣 良夫 观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远,罔有代德。” 孔晁 注:“言无远德,罔有天下也。”
(2). 战国 、 秦 、 汉 时,盛行“五行代德”之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附会于皇朝的兴亡。“代德”作为改朝换代的一种说法,后遂具有迷信的色彩。 北周 庾信 《周宗庙歌·皇夏》:“龙图基代德,天步属艰难;謳歌还受瑞,揖让乃登坛。”《宋书·武帝纪中》:“代德之符,著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 延康 有归、 咸熙 告谢而已哉!”
《漢語大詞典》:五际(五際)
汉 初有 齐 鲁 韩 三家。《齐诗》学者 翼奉 说诗,附会阴阳五行之说,以推论政治变化,认为每当卯、酉、午、戌、亥是阴阳终始际会之年,政治上必发生重大变动。汉书·翼奉传:“有阴阳,有五际。”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诗内传》曰:‘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於此则有变改之政也。’” 清 朱彝尊 《曹先生溶挽诗六十四韵》:“説穷五际,布得三爻。”参阅诗·周南·关雎序“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唐 孔颖达 疏、 清 陈寿祺 左海经辨·诗有六情五际辨、 清 陈乔枞 三家诗遗说考
《國語辭典》:影附  拼音:yǐng fù
如影附形。比喻依随、摹仿。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哀吊》:「班彪蔡邕,并敏于致语,然影附贾氏,难为并驱耳。」《旧唐书。卷七八。于志宁传》:「志宁雅爱宾客,接引忘倦,后进文笔之士,无不影附。」
《漢語大詞典》:天狱(天獄)
(1).天然的牢狱。亦喻地形的险恶。三国志·魏志·孙资传“进 放 爵 西乡侯 , 资乐阳亭侯 ” 裴松之 注引《孙资别传》:“昔 武皇帝 征 南郑 ,取 张鲁 , 阳平 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 夏侯渊 军,数言‘ 南郑 直为天狱。’” 唐 元结 《闵荒诗》:“四海非天狱,何为非天囚。”
(2).天上的监狱。古代星占家以天象附会人事,故有此称。晋书·天文志上:“参十星……又为天狱,主杀伐。”
《漢語大詞典》:沈灰
(1).指沉埋于 昆明池 底的黑灰。附会为佛教所谓“劫灰”。语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竺法兰:“昔 汉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 兰 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唐 李百药 《和许侍郎游昆明池》:“大鲸方远击,沉灰独未然。”参见“ 劫灰 ”。
(2).犹死灰。已熄灭的灰烬。 唐 顾况 《送韦秀才赴举》诗:“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燃。”
《國語辭典》:劫灰  拼音:jié huī
1.劫火烧剩的灰烬。古印度人认为世界将毁坏时,劫火出现,烧毁一切,世界都成灰烬。唐。李商隐 寄恼韩同年二首时韩住萧洞诗:「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2.战争烧杀后,残存的东西。
分類:劫火
《漢語大詞典》:攀引
(1).攀援。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尝着吉莫靴走上砖城,直至女墙,手无攀引。”
(2).援用;引用。 宋 王溥 唐会要·定格令:“其制勅不言自今以后永为常式者,不得攀引为例。”
(3).犹攀比。 明 王九思 《曲江春》第一折:“ 稷 契 何人,要与他相攀引?”
(4).诬供牵连;牵扯附会。 明 何孟春 《馀冬绪录摘抄》卷一:“ 洪武 二十六年, 凉国公 蓝玉 之狱,上集羣臣廷讯,有所攀引,始多未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 郭宪 ﹞徒以潠酒救火一事,遽为方士攀引, 范曄 作后汉书,遂亦不察而置之《方术列传》中。”
《漢語大詞典》:傅益
(1).增补。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序》:“嗣有所得,又当傅益之云。”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序》:“平生闻见所及,喜为客诵之,意之所至,宾退或笔于牘,閲日滋久,不觉盈轴,欲弃不忍,因稍稍傅益,析为十卷,而题以宾退録云。”
(2).因附会而增加。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二:“凡出 长卿 手,靡不穠丽工至,独《琴心》二歌浅稚。或是一时匆卒,或后人傅益。”
《漢語大詞典》:神禹碑
碑名。即 禹 碑。在 湖南 衡山 云密峰 。后人附会为 夏禹 治水时所刻,故名。 唐 韩愈 《岣嵝山》诗:“ 岣嶁山 尖 神禹 碑,字青石赤形摹奇。”参见“ 禹碑 ”。
《漢語大詞典》:禹碑
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 夏禹 治水时所刻。碑在 湖南 衡山 云密峰 。 昆明 、 成都 、 长沙 、 绍兴 、 南京 栖霞山 和 西安 碑林等处,皆有摹刻。 唐 韩愈 《岣嵝山》诗:“ 岣嶁山 尖神 禹 碑,字青石赤形摹奇。”
分類:缪篆符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