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阿顺(阿順)
阿谀随顺。《楚辞·天问》:“ 比干 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 阿顺,而赐封之?”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若徒阿顺諂諛,虚美隐恶,岂所匡失弼违,醒迷补过者乎!” 明 高启 《四臣论》:“不阿顺以取容,不迎合以求悦。”《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推之 武亿 杖旗丁而罢官, 乔莱 忤 满 员而削职,则欲保全利禄者,势必阿顺 满 臣,如 李之芳 、 胡林翼 之所为,方克免 满 臣之嫉忌。”
《漢語大詞典》:善佞
(1).谓口才敏捷而所言皆善。《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 唐 孔颖达 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有恶耳,为善敏捷是善佞,为恶敏捷是恶佞。”
(2).善于阿谀。史记·佞幸列传:“ 嫣 善骑射,善佞。”
《漢語大詞典》:曲辞(曲辭)
(1).亦作“ 曲词 ”。邪僻之词;阿谀之词。后汉书·袁谭传:“何意凶臣 郭图 ,妄画蛇足,曲辞諂媚,交乱懿亲。”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
(2).含义隐微之词。后汉书·方术传序:“或开末而抑其端,或曲辞以章其义。”
(3).谓隐微其词。 唐 元结 《恶曲》:“吾辈三十年,未尝曲辞以达意。”
《漢語大詞典》:九千岁(九千歲)
(1).旧称皇帝为“万岁”,“九千岁”则为阿谀权臣之词,谓其仅次于天子。 明 郑仲夔 《耳新·丑媚》:“ 魏忠贤 擅窃威福,建祠几遍天下……至迎像行九拜礼,称呼用九千岁,或九千九百九十岁。”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杂记:“亲王、郡王见 张居正 用晚生帖, 居正 见太监 冯保 用晚生帖,至 魏忠贤 则公然九千岁。”
(2). 太平天囯 爵位称谓之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爵职称谓》:“殿前统领转奏右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漢語大詞典》:谄渎(諂瀆)
阿谀在上的人和轻侮在下的人。语本易·繫辞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高亨 注:“諂,甘言媚人曰諂。瀆借为嬻,轻侮人曰嬻。”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裴子野 论曰:‘……干进务得,兼加諂瀆,无復廉耻之风,谨厚之操。’” 明 李东阳 《白公墓志铭》:“上下交际不为諂瀆,有长厚之风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儒者言无鬼神,大要虑人諂瀆耳。虑諂瀆则可,谓无鬼神则不可。”
《國語辭典》:迎阿  拼音:yíng ē
逢迎阿谀。《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方炀帝幸江都,群臣迎阿,独怀道执不可。」
《漢語大詞典》:便柔
阿谀柔顺。新唐书·崔损传:“ 建中 后,宰相无久任者, 损 以便柔逊愿中帝意,乃留八年。” 清 黄遵宪 《和周朗山见赠之作》诗:“习为谐媚为便柔,招摇过市希急售。”
分類:阿谀柔顺
《漢語大詞典》:触触生(觸觸生)
北周 熊安生 避大官讳的阿谀自称。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 安生 ﹞将通名,见 徐之才 、 和士开 二人相对,以 徐之才 讳‘雄’, 和士开 讳‘安’,乃称‘触触生’,羣公哂之。”
《漢語大詞典》:誉谀(譽諛)
颂扬阿谀。 汉 刘向 《说苑·贵德》:“忠良切言,皆鬱於胸;誉諛之声,日满於耳。”
分類:颂扬阿谀
《漢語大詞典》:谀颂(諛頌)
阿谀赞颂。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晋惠帝五:“﹝ 陆机 ﹞谢朝华,披夕秀,以词翰之美乐见於当世,则 伦 且资其諛颂以为荣,盖有求免而不得者。”
分類:阿谀赞颂
《漢語大詞典》:谐丽(諧麗)
阿谀依附。新唐书·杨虞卿传:“ 虞卿 佞柔,善谐丽权幸,倚为姦利。”
分類:阿谀依附
《漢語大詞典》:便媚
形容舞姿轻盈柔美。《淮南子·脩务训》:“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
阿谀谄媚。 唐 柳宗元 《吊屈原文》:“谗巧之嘵嘵兮,惑以为《咸池》。便媚鞠恧兮,美逾 西施 。” 清 唐甄 潜书·尚治:“好名者,无才而人称其才……使人巧言令色,便媚取合,而失其忠信之情。”
《漢語大詞典》:阿誉(阿譽)
阿谀,曲意赞美。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上》:“ 王安石 壻 蔡卞 称 安石 奋百世之下,通乎昼夜阴阳而神,著《杂説》万万言,与 孟子 相上下;著《字説》包括万象,与相表里。固属阿誉之説,然 王氏 文辞可取者多。”
《漢語大詞典》:诡谀(詭諛)
诡诈阿谀。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 崔察 贼杀中书令 裴 者何?诡諛梯乱,肇杀机也。” 宋 梅尧臣 《饮韩仲文家》诗:“正言訐诡諛,简礼去酬酢。”
分類:诡诈阿谀
《漢語大詞典》:谄薄(諂薄)
阿谀趋附。《南齐书·江谧传》:“ 謐 少怀轻躁,长习諂薄,交无义合,行必利动。” 宋 苏轼 《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但恐世俗諂薄成风,揣所乐闻与所忌讳,不以仁人君子期左右。”
分類:阿谀趋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