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25,分82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阴君
阴明
阴霓
阴砌
阴随
阴藓
阴阳家
阴争
阴知
山阴县
托阴
托阴
一寸阴
余阴
阴脉
《漢語大詞典》:阴君(陰君)
阴间之主, 阎罗王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殞身州牧,阴君之罪,时年二十五。”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潞王当帝》:“阴君曰:‘汝无他过,今放还。’”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酆都阴君:“阴君以炼丹济人。”
分類:阴间
《漢語大詞典》:阴明(陰明)
辰星。北方星名。文选·颜延之〈宋郊祀歌〉:“阴明浮烁,沉禜深沦。” 张铣 注:“ 宋 水德,主北方辰星,辰星为阴明。”按,史记·天官书“罚出辰星” 张守节 正义:“《天官占》云:‘辰星,北水之精,黑帝之子,宰相之祥也。’”
《漢語大詞典》:阴霓(陰霓)
雌霓,副虹。 唐 沈佺期 《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诗:“火云蒸毒雾,阳雨濯阴霓。”
分類:副虹
《骈字类编》:阴砌(阴砌)
薛奇童楚宫词杨叶垂阴砌梨花入井阑生方干游竹林寺诗藓浓阴砌古烟起暮香
《骈字类编》:阴随(阴随)
鬼谷子见上
《漢語大詞典》:阴藓(陰蘚)
苔藓。因生于阴湿之地,故称。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日乾阴蘚厚堪剥,藤把欹松牢似绳。”
分類:苔藓阴湿
《國語辭典》:阴阳家(陰陽家)  拼音:yīn yáng jiā
古代九流之一。战国时邹衍、邹奭等二十一家,皆研习阴阳历律之事。见《汉书。卷三○。艺文志》。后世亦称择日占星六壬等人为「阴阳家」。《西游记》第二回:「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骈字类编》:阴争(阴争)
素问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骈字类编》:阴知(阴知)
战国策司马喜使赵为己求相中山公孙弘阴知之中山君出司马喜御公孙弘参乘公孙弘曰为人臣招大国之威以为己求相于君何如君曰吾食其肉不以分人 史记吕后纪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发朱虚侯妇吕禄女阴知其谋恐见诛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诛诸吕而立齐王朱虚侯欲从中与大臣为应齐王欲发兵其相弗听 宋史孙继邺传枢密使曹利用欲用之继邺恶其权盛阴知利用将有祸数以疾辞
《国语辞典》:山阴县(山阴县)  拼音:shān yīn xiàn
县名:(1)位于山西省大同县西南,濒桑乾河南岸。(2)浙江省旧县名,今与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
《漢語大詞典》:托阴
见"托荫"。
《漢語大詞典》:托阴(託陰)
见“ 託荫 ”。
《漢語大詞典》:托荫(托蔭)
犹托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今幸托荫得一官,将拮据营窀穸矣。”
分類:托庇
《漢語大詞典》:托荫(託蔭)
亦作“ 託阴 ”。
(1).置身幽隐之处。 汉 严遵 《座右铭》:“夫疾行不能遁影,大音不能掩响,默然託荫,则影响无因;常体卑弱,则祸患无萌。”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崔琦 《七蠲》:“爰有梧桐,产乎玄谿,傅根朽壤,託阴生危。”艺文类聚卷三九引 晋 张华 《朽社赋》:“朱夏当阳,蓊蔼萧森,征夫云会,行旅归心,輶轩停盖,轻舆託阴。”
(2).托庇。 宋 张舜民 《梁才甫自湖南移使广西》诗:“回想託荫无多日,早至 瀟 湘 欲重陪。”
(3).引申指托胎、投生。《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上从 兜率 降人间,託荫王宫为生相。”《敦煌变文集·八相变》:“时当七月中旬,託荫 摩耶 腹内。”《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盖缘恶增深,未得於人道,託阴王城内,化为女狗之身。”
《漢語大詞典》:一寸阴(一寸陰)
比喻短暂的时间。 宋 苏轼 《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诗之一:“共惜相从一寸阴,酒杯虽浅意殊深。”参见“ 寸阴 ”。
分類:短暂时间
《國語辭典》:寸阴(寸陰)  拼音:cùn yīn
阴,日影。语本《淮南子。原道》:「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比喻极短的时间。南朝宋。鲍照〈拟古诗〉八首之四:「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也作「寸晷」。
《漢語大詞典》:余阴(餘陰)
(1).大的树阴或被其他物体遮住阳光所成的阴影。 唐 韩愈 《海水》诗:“一木有餘阴,一泉有餘泽。” 唐 李咸用 《庐山》诗:“餘阴舖 楚 甸,一柱表 吴 门。”
(2).残存的阴气、寒气。 宋 沈遘 《杂还贺正》之一:“方餘阴之退伏,宜吉士之亨嘉。”
《漢語大詞典》:阴脉(陰脈)
(1).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灵枢经·脉度:“阴脉荣其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
(2).中医学名词。指脉象的性质。凡属沉、濇、弱、弦、微者,谓之“阴脉”。《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注:“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脉即沉、濇、弱、弦、微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