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几回(几回)  拼音:jǐ huí
1.多少次。表疑问语气。如:「人生难得几回醉?」
2.几次。如:「这几回大雨给嘉南地区的农作物带来不少损失!」
《國語辭典》:借问(借問)  拼音:jiè wèn
1.询问。《宋书。卷八七。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唐。任华 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
2.请问。为向人打听情况时的客气话。唐。崔颢 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水浒传》第三回:「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五教头吗?』」
3.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晋。陶渊明〈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漢語大詞典》:能无(能無)
反问语。犹能不。《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左传·襄公三十年:“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於大国,能无亡乎?” 明 刘基 《旅兴》诗之十:“人生非草木,能无感中情?”参见“ 能不 ”。
《漢語大詞典》:能不
同“ 能否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 信 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分類:能不
《國語辭典》:能不  拼音:néng bù
1.不能不、岂能不。唐。白居易 忆江南词三首之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能力的强弱。《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漢語大詞典》:孰与(孰與)
(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庄王 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 无 秦 ,则天下集 齐 , 亲弗 必走,则 齐王 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 韩翃 ,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 德宗 曰:‘与诗人 韩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国语辞典》:何敢  拼音:hé gǎn
岂敢、怎敢。反问语气,表示不敢。如:「我只不过是个新手,何敢与前辈相比?」《汉书。卷三五。荆燕吴传。吴王刘濞》:「胶西王瞿然骇曰:『寡人何敢如是?』」《三国演义》第七回:「背义之徒,何敢卖我!」
《漢語大詞典》:能有
反问语。古时多见于诗词。 宋 周邦彦 《苏幕遮·风情》词:“陇云沉,新月小。杨柳梢头,能有春多少?” 宋 辛弃疾 《清平乐·木樨》词:“打来休似年时,小窗能有高低,无顿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
《漢語大詞典》:曷胜(曷勝)
何胜。用反问语气表示不胜。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六年:“朕与卿等居暖室,宗戚、昆弟远戍边陲,曷胜其苦!”
《国语辞典》:何关(何关)  拼音:hé guān
有什么关联。反问语气,表示无关。如:「我爱去哪里就去哪里,与你何关?」《镜花缘》第九八回:「众人都叹口气道:『这病何关命运,总是自作孽!』」
《漢語大詞典》:无亦(無亦)
不也。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左传·成公十二年:“ 子反 曰:‘如天之福,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以一矢以相加遗,焉用乐?’”国语·周语中:“女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时相见,将和协典礼,以示民训则,无亦择其柔嘉……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 韦昭 注:“无亦,不亦也。” 明 李东阳 《陆孝子诗序》:“且天下之语誶色忤,食稻衣锦者何限?不彼之责而责此,无亦自比於不孝,设淫辞而助之攻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丞曰:‘某新肄一曲,无亦愿闻之乎?’”
《國語辭典》:何干  拼音:hé gān
有什么关系。反问语气,表示没有任何关系。《三国演义》第七回:「韩馥无才,愿让冀州于吾,与尔何干?」《红楼梦》第六九回:「姐姐便不告诉他,他岂有打听不出来的?不过是姐姐说的在先。况且我也要一心进来,方成个体统,与姐姐何干?」
《漢語大詞典》:反言
(1).谓言语与汉语不同。《淮南子·齐俗训》:“ 胡貉 、 匈奴 之国,纵体拖髮,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
(2).违反常体的文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
(3).指反问语气的语句。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反言省乎字例:“读者毋以反言为正言,致与古人旨意剌谬也。”
《漢語大詞典》:疑词(疑詞)
(1).亦作“ 疑辞 ”。表疑问语气的词。 唐 柳宗元 《复杜温夫书》:“所谓乎、歟、耶、哉、夫者,疑辞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也邪通用:“论语:‘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朱 注曰:‘与,疑词;也,决词。’乃古人之文则有以‘也’字为疑词者。 陆氏 《〈经典释文〉序》所谓‘邪、也弗殊’是也。”
(2).猜疑离间的话。 宋 洪迈 容斋随笔·野史不可信:“或云 王公 ( 王钦若 )数进疑词於上前,故 莱公 ( 寇準 )因事出之。”
(3).不确切的言词。文献通考·经籍二十:“《通鑑》虽幸復古,然由千有餘岁之后追 战国 秦 汉 之前则远矣,疑词误説流於人心久矣。”
《国语辞典》:何聊赖(何聊赖)  拼音:hé liáo lài
有什么可以依赖。反问语气,表示没有依靠,没有生存的乐趣。汉。蔡琰〈悲愤诗〉:「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國語辭典》:反问(反問)  拼音:fǎn wèn
对提出问题的人发问。如:「我等他说完一切问题,反问他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国语辞典》:何消说(何消说)  拼音:hé xiāo shuō
那里需要说。反问语气,表示必然如此,不用说也知道。《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这个何消说?我从来是一点水一个泡的人,比不得媒人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