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铁板快书(铁板快书)  拼音:tiě bǎn kuài shū
一种民间曲艺。流行于山东,表演时不用锣鼓,无需道具,演唱者以二片月牙形铁板发声伴奏,唱词铿锵有力,一气呵成。内容大都述说武松的故事。如:「今年的新年晚会,铁板快书,深受观众喜爱。」
《国语辞典》:打通儿(打通儿)  拼音:dǎ tōng ér
戏剧开演前演奏的锣鼓段。
《国语辞典》:粗乐(粗乐)  拼音:cū yuè
用锣鼓等乐器所奏出的音乐,相对于弦管等声轻的音乐而言。
《漢語大詞典》:斗锣(斗鑼)
一种发音强烈的小锣,为戏曲及民间锣鼓乐的常用乐器。流行于 广东 潮州 等地。
《國語辭典》:急急风(急急風)  拼音:jí jí fēng
一种戏曲锣鼓经。为打击乐中节奏最快速的一种锣鼓点。多用于匆促上下场、奔跑、打斗等紧张激烈的动作。
《漢語大詞典》:潮州大锣鼓(潮州大鑼鼓)
潮州 音乐的一种。通称大锣鼓。以大鼓、斗锣、深坡(悬于木架的大锣)等为主要打击乐器,辅以管弦,音色柔和。有成套的传统乐曲。流行于 广东省 潮州市 、 汕头市 、 澄海县 等地。
《漢語大詞典》:粗细十番(粗細十番)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漢語大詞典》:吹吹打打
(1).谓吹奏笙箫、敲打锣鼓等乐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乱臣堂上掇着碗,俺倒去吹吹打打伏侍着他听。” 清 李渔 《意中缘·沉奸》:“论理该叫一班鼓乐,吹吹打打的拜堂纔是。”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非常热闹的吹吹打打的锣鼓唢呐声。”
(2).比喻吹嘘捧场。 白桦 《我歌唱如期归来的秋天》诗:“为‘四人帮’篡权吹吹打打的文艺早被人民唾弃,剧场里开始听到由衷的欢笑、哭泣和赞叹。”
《漢語大詞典》:七五三
一种锣鼓调。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七五三乃锣鼓,非十番鼓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锣鼓盛於上元、中秋二节。以锣鼓鐃鈸,考击成文,有七五三、闹元宵、跑马、雨夹雪诸名。”
分類:锣鼓
《漢語大詞典》:收锣罢鼓(收鑼罷鼓)
停止敲击锣鼓。比喻结束,结尾。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骨肉团聚,不过欢笑一场,以此收锣罢鼓,有何趣味。”
《漢語大詞典》:家伙点(家伙點)
锣鼓家什的节奏。 曹禺 《日出》第四幕:“你瞧着,随着家伙点,那‘胡子’一甩‘髯口’,一皱眉,一瞪眼,全身乱哆嗦。”
《國語辭典》:紧锣密鼓(緊鑼密鼓)  拼音:jǐn luó mì gǔ
锣鼓点敲得非常紧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紧张而密集的准备各项事宜。如:「比赛将近,选手正在紧锣密鼓的练习。」也作「密锣紧鼓」。
《漢語大詞典》:锣鼓点儿(鑼鼓點兒)
指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的声响和节奏。 赵树理 《三里湾·黄沙沟口》:“﹝青年男女们﹞用不高不低的嗓门,非正式地唱着本地的‘小落子戏’,另有个十五六岁的小男青年,用嘴念着锣鼓点儿给她们帮忙。”
《國語辭典》:密锣紧鼓(密鑼緊鼓)  拼音:mì luó jǐn gǔ
快而密的锣鼓声。表示好戏即将开演。引申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如:「他妈妈正密锣紧鼓的帮他打理婚事。」也作「紧锣密鼓」。
《漢語大詞典》:六场通透(六場通透)
亦称“ 六场通头 ”。 戏曲术语。谓于文(唱)、武(打)、吹(笛、唢呐)、拉(胡琴)、弹(月琴、三弦)、打(锣鼓)等六种技艺无一不精。一说六场专指六种乐器的演奏,即文场的胡琴、月琴、南弦子,武场的单皮、大锣、小锣。 梅兰芳 许姬传 《舞台生活四十年》一集第五章:“他素性爱好戏剧,场面上鼓板、胡琴、唢呐、海笛都拿得起来,可称六场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