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铜元(銅元)
从 清 代末年到抗 日 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 铜板 ”。 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 广东 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 宣统 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 河南 有当五十的铜元, 四川 有当百和当二百的铜元。后因各省滥发结果,铜元贬值,每枚银元可兑铜元数远远超过百枚,其兑换行市在 上海 称衣牌。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翌年发行新的铜辅币,有一分、半分两种,旧铜元多被销熔。 鲁迅 《呐喊·一件小事》:“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间或谁一个人身上有一两枚铜元,就到卖狗肉摊边割一块狗肉。”
《國語辭典》:铜板(銅板) 拼音:tóng bǎn
1.铜制的钱币。今多泛称硬币。如:「请借我一个铜板打电话。」
2.演唱快书时,用来打拍子的半月形板状器具,多用铜制成。也称为「梨花简」、「犁铧简」。
2.演唱快书时,用来打拍子的半月形板状器具,多用铜制成。也称为「梨花简」、「犁铧简」。
《漢語大詞典》:铜子(銅子)
铜元。 柔石 《人间杂记·偷果子的小孩》:“这水果摊的女主人已经允许我的还价,三十二枚铜子卖给我。”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这种工作的代价是三十九个铜子一千,她每天至多糊两千。”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蹂躏》:“他很想在这时告诉爸爸,那个老洋车夫摸遍了李子沙果却不肯化一个铜子儿的事情。”
分類:铜元
《漢語大詞典》:铜壳子(銅殼子)
铜元。 毛泽东 《寻乌调查》第三章八:“火钱每夜三个铜壳子(即铜板),因为要点一盏灯火,还要烧水洗身,故要火钱。” 毛泽东 《寻乌调查》第三章八:“若是小豆腐干,则每桌九十二块;每毛十四块,三个铜壳两块。”
分類: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