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8,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品鉴
青鉴
物鉴
道鉴
止鉴
鉴局
鉴燧
鉴原
史鉴
时鉴
秦鉴
缅鉴
雅鉴
贻鉴
鉴许
《國語辭典》:品鉴(品鑑)  拼音:pǐn jiàn
品评鉴别。《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传上。李义府传》:「既主选,无品鉴才,而溪壑之欲,惟贿是利,不复铨判,人人咨讪。」
分類:评定鉴别
《國語辭典》:青鉴(青鑒)  拼音:qīng jiàn
书信中请对方阅读信件的提称语。用于长辈对晚辈,因其年少故称为「青鉴」。
《韵府拾遗 陷韵》:物鉴(物鉴)
吕温鉴止水赋水止矣静之其徐物鉴矣久而益虚
《国语辞典》:道鉴(道鉴)  拼音:dào jiàn
用于宗教界的提称语。如:「某某大师道鉴」。
《漢語大詞典》:止鉴
见“ 止监 ”。
《漢語大詞典》:止监(止監)
亦作“止鉴”。 以止水为鉴。谓使心境平静纯洁。《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战胜臞者肥,止监流归停。” 李善 注引文子:“莫监於流潦,而监於止水,以其保心而不外荡也。” 明 陈子龙 《下信安江至龙丘》诗:“止鉴情已悟,疲津理未超。”参见“ 止水 ”。
《漢語大詞典》:鉴局(鑑局)
亦作“鉴局”。 指人的见识和胸襟器量。 唐 司空图 《容成侯传》:“上闻而器之,召见,嘉其鉴局,且谓毫髮无隐,屡顾属之。”
《漢語大詞典》:鉴燧(鑑燧)
亦作“鉴燧”。
(1).方诸和阳燧。方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阳燧,向日取火的凹镜。周礼·考工记·輈人:“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郑玄 注:“鉴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2).偏指方诸。太平御览卷五二六引 汉 卫宏 《汉旧仪》:“以鑑燧取水於月,以阳燧取火於日。”
《漢語大詞典》:鉴原(鑑原)
亦作“鉴原”。 鉴察原谅。《宦海》第三回:“ 金方伯 听了,不懂 李中丞 是什么意思,心上十分不悦,便道:请大帅鉴原。”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有些地方还得改的隐晦一点,这可由弟动笔,希兄鉴原。” 鲁迅 《书信集·致刘随》:“其中僭改了几处,希鉴原为幸。”
分類:鉴察原谅
《國語辭典》:史鉴(史鑑)  拼音:shǐ jiàn
史,史记。鉴,通鉴。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史书二大代表作品,故以史鉴泛指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他从小颇看史鉴,晓得有此一种法术。」《红楼梦》第五一回:「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
《骈字类编》:时鉴(时鉴)
宋史柳开传知宁边军徙全州全西延洞有栗氏常钞劫民粮开入谕之栗氏惧携老幼悉至开即赋其居业作时鉴一篇刻石戒之
《漢語大詞典》:秦鉴(秦鑑)
见“ 秦镜 ”。
《國語辭典》:秦镜(秦鏡)  拼音:qín jìng
传说秦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鉴别人心邪正。见《西京杂记》卷三。后用以指明镜,能分辨是非、善恶。唐。刘长卿 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诗:「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唐。元稹谕宝〉二首之二:「秦镜无人拭,一片埋雾月。」
《漢語大詞典》:缅鉴(緬鑒)
远察。《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元年》:“伏愿缅鉴无辜,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 胡三省 注:“缅,远也。”
《漢語大詞典》:雅鉴(雅鑒)
敬词。犹明察。 宋 苏舜钦 《上杜侍郎启》:“盖俗浮易扇,染而难回,非惟损明府之雅鉴,实亦隳风化之一节也。” 清 曾国藩 《与朱仲我书》:“因来函陈义颇坚,輒復贡其肤末,以相质证,惟希雅鉴。”
分類:敬词明察
《漢語大詞典》:贻鉴(貽鑑)
留有鉴戒。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如文史不存,何以貽鑑今古?”
分類:鉴戒
《漢語大詞典》:鉴许(鑑許)
亦作“鉴许”。 鉴察并认可。 南朝 宋 鲍照 《重与世子启》:“今者之请,必愿鉴许。”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兰泉》:“ 藩 从先生游,垂三十年,论学谈艺,多蒙鉴许。”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不谓过蒙鉴许,以为粗知文事,重复增寄巨稾。”
分類:鉴察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