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避殿
避离正殿。 宋 王圭 《宋元宪公庠神道碑》:“时天子方以烖异避殿。”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嘉泰 四年,火及太庙, 寧宗 避殿。”《檮杌闲评》第四十回:“这正是天心原为姦雄擎,地震反貽司历灾,皇上因此避殿,撤乐减膳。”参见“ 避正殿 ”。
分類:正殿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漢語大詞典》:避亲(避親)
(1).谓因有亲戚关系而不施及其身。《魏书·世祖纪下》:“功者赏不遗贼,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隋书·房彦谦传》:“未有罚则避亲,赏则遗贱者也。”
(2). 唐 宋 以后封建社会的考试授官制度,因避嫌疑,凡有亲属关系者不能同地做官,如果已在同地则职位较低者改官他地。 唐 孙逖 《授张博济户部员外郎制》:“时宰避亲,良才久滞。”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身方督作,匪懈於服劳;法有避亲,遽蒙於易地。”《金史·选举志一》:“旧例,读卷官不避亲,至有亲人,或有不敢定其去留,或力加营护,而为同列所疑。”《清史稿·选举志四》:“此则举不避亲,其破除成例又如此。”
(3).指因避亲戚关系的嫌疑而不参与其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我 盛清明 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好就说好,不好归不好。”
(2). 唐 宋 以后封建社会的考试授官制度,因避嫌疑,凡有亲属关系者不能同地做官,如果已在同地则职位较低者改官他地。 唐 孙逖 《授张博济户部员外郎制》:“时宰避亲,良才久滞。”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身方督作,匪懈於服劳;法有避亲,遽蒙於易地。”《金史·选举志一》:“旧例,读卷官不避亲,至有亲人,或有不敢定其去留,或力加营护,而为同列所疑。”《清史稿·选举志四》:“此则举不避亲,其破除成例又如此。”
(3).指因避亲戚关系的嫌疑而不参与其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我 盛清明 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好就说好,不好归不好。”
《漢語大詞典》:避路
(1).避退让路。《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朕闻良臣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略 弃官入海,恶虫猛兽悉避路。” 清 杨潮观 《新丰店马周独酌》:“肥马当风,蹇驴避路。”
(2).旧时礼节。遇尊长于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魏书·元子思传》:“中尉出行,车辐前驱,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旧唐书·王世充传》:“或轻骑游歷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此正教人避路逊畔之意。”
(3).退让;让步。 宋 王十朋 《读苏文》:“至论其文之工,才之美,是宜 韩公 欲推逊 子厚 , 欧阳子 欲避路放 子瞻 出一头地也。” 宋 张纲 《江城子·和吕丞送进士赴省》词:“直下青冥休避路,九万里,看摶风。”
(4).犹择路。《水浒传》第三回:“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2).旧时礼节。遇尊长于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魏书·元子思传》:“中尉出行,车辐前驱,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旧唐书·王世充传》:“或轻骑游歷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此正教人避路逊畔之意。”
(3).退让;让步。 宋 王十朋 《读苏文》:“至论其文之工,才之美,是宜 韩公 欲推逊 子厚 , 欧阳子 欲避路放 子瞻 出一头地也。” 宋 张纲 《江城子·和吕丞送进士赴省》词:“直下青冥休避路,九万里,看摶风。”
(4).犹择路。《水浒传》第三回:“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漢語大詞典》:避谤(避謗)
防人毁谤。《新唐书·陆贽传》:“既放荒远,常闔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 宋 孙觌 《徙寓妙觉佛舍胥又民襆被相过赋夜坐》诗:“拘囹赋囚山,避谤憎市虎。” 元 耶律楚材 《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此老不避嫌疑,自兴谤讟而为此书,彼且不避,子何代彼而避谤乎?”
分類:毁谤
《漢語大詞典》:避骢(避驄)
见“ 避驄马 ”。
《漢語大詞典》:避骢马(避驄馬)
《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 典 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驄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驄马御史。’”后以“避驄马”指回避侍御史。 唐 孟浩然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本欲避驄马,何如同鷁舟。” 明 徐渭 《祭张御史母》:“爰对大廷,宠命首仙鳧之选;入班兰省,行人避驄马之鞭。”亦省作“ 避驄 ”、“ 避马 ”。 唐 白居易 《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驄。” 唐 王维 《为人祭某官文》:“时无寃人,路多避马。” 元 萨都剌 《送佥事王君实之淮东》诗:“ 淮 上有官皆避马, 竹西 无处不题诗。” 明 何景明 《送李体仁按云南》诗:“九霄看凤下,万里避驄行。”
《漢語大詞典》:避贼(避賊)
犹避寇。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避贼之理,莫如速逃。” 唐 杜甫 《彭衙行》:“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明史·奸臣传·马士英阮大鋮》:“而 福王 由崧 、 潞王 常淓 俱避贼至 淮安 。” 清 孙枝蔚 《忆昔》诗:“忆昔避贼 四险堡 ,天黑崖深愁脚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