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池鱼(池魚)  拼音:chí yú
1.池中的鱼。亦用以比喻受限制,无法随心所欲,自由伸展。《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重耳)去齐之曹,曹共公视其骈胁,使袒而捕池鱼。」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比喻无辜的人。参见「池鱼之殃」条。如:「殃及池鱼」。
《漢語大詞典》:沙虫(沙蟲)
(1).沙子和小虫。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晋 葛洪 抱朴子:“ 周穆王 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后多以“沙虫”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遭殃的民众。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八:“古来圣贤人,一一谁成功?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朝堂多水火之争,边徼有沙虫之戚。” 清 赵翼 《愍忠寺石坛》诗:“丘貉尸难认,沙虫命总寃。” 陶牧 《和朴庵见答韵》:“沙虫吾辈归何用?风鹤人间鬱不平。” 陈毅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诗:“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参见“ 猿鹤沙虫 ”。
(2).一种细小而有毒的虫。也叫沙虱。 唐 李德裕 《谪岭南道中作》诗:“愁衝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沙虱:“按録异记云: 潭 、 袁 、 处 、 吉 等州有沙虫,即毒蛇鳞甲中虫。蛇被苦,每入急水中碾出。人中其毒,三日即死。此亦沙虱之类也。” 清 黄景仁 《苦雨》诗:“沙虫缘树上,洲鸟浴溪通。”
(3).即星虫。也叫沙肠子。参见“ 星虫 ”。
《國語辭典》:猿鹤沙虫(猿鶴沙蟲)  拼音:yuán hè shā chóng
比喻将士出征战死沙场。参见「猿鹤虫沙」条。清。黄遵宪〈述闻〉诗八首之二:「螟蛉果裸终谁抚,猿鹤沙虫总可哀。」
《國語辭典》:星虫(星蟲)  拼音:xīng chóng
动物名。星口动物门星虫科。体呈圆筒形,前端有粗长而能伸缩的吻,周围密生短触手,伸开后呈星形。开口于腹面,肛门在体的前部。栖息于浅海泥沙之间,可做钓饵或食用。
《国语辞典》:坏了(坏了)  拼音:huài le
1.东西损坏或腐败。如:「电视坏了」、「牛奶坏了」。
2.遭殃、完蛋。《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你晓得有个新闻?县里王公坏了。昨晚摘了印,新官押著他就要出衙门。」《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
《漢語大詞典》:民鱼(民魚)
谓人民葬身鱼腹。喻人民遭殃。 王闿运 《丁文诚诔》:“嘆无 禹 而民鱼,嗟水行之失道。”
《漢語大詞典》:厌诅(厭詛)
古代迷信,用诅咒使别人遭殃。新唐书·徐有功传:“ 竇孝諶 妻 庞 为其奴怖以妖祟,教为夜解,因告以厌诅。”元史·王约传:“ 冠州 民有兄訐其弟厌诅者,讞之,则曰:‘我求嗣也’。”
《國語辭典》: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拼音: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cǎo suǒ
比喻曾遭受挫折,后遇类似事件就变得胆小。《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也作「一度被蛇咬,怕见断井索」。
分類:俗谚遭殃
《国语辞典》:近火先燋  拼音:jìn huǒ xiān jiāo
离火近的先被烧焦。比喻不躲避灾祸的人便会首先遭殃。《水浒传》第四九回:「如今朝廷有甚分晓?走了的到没事,见在的便吃官司。常言道:『近火先燋。』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求救你。」
《国语辞典》:殃国祸家(殃国祸家)  拼音:yāng guó huò jiā
使国家遭殃,使家庭蒙祸。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
《漢語大詞典》:池鱼幕燕(池魚幕燕)
比喻处境危险极易遭殃的人。 明 刘基 《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参见“ 池鱼之殃 ”。
《國語辭典》:池鱼之殃(池魚之殃)  拼音:chí yú zhī yāng
春秋时,宋司马桓有宝珠,后因畏罪出亡,故投珠于池中。景公派人汲乾池水,但寻珠不著,而池鱼却因此而亡。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一说为春秋时,宋人名池中鱼者,居近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一说为宋城门失火,众人汲乾池水灌救,致使池乾鱼死。俱见《太平御览。卷九三五。鳞介部。鱼上引风俗通》。后比喻无辜却受牵累而遭祸。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三山福地志》:「汝宜择地而居,否则恐预池鱼之殃。」也作「池鱼之祸」。
《漢語大詞典》:吃孽
犹遭殃,受罪。 沙汀 《淘金记》九:“老头子激赏地大笑了,‘你像吃孽了呢!’”
分類:遭殃受罪
《漢語大詞典》:辱国殃民(辱國殃民)
谓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韩侂胄 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 赵汝愚 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清 洪楝园 《警黄钟》第七出:“这两个贼子卖国偷生,甘心降敌,不肯练兵,临阵被虏,辱国殃民。” 郭沫若 主编《中国近代史稿》第一章:“夷人放肆,无恶不作,皆由官无血性,恬不识羞,以致辱国殃民。”亦作“ 辱国殄民 ”。 明 刘基 《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