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晓知(曉知)
通晓;明白。《汉书·王莽传中》:“定诸国邑采之处,使侍中讲礼大夫 孔秉 等与州部众郡晓知地理图籍者,共校治于 寿成 朱鸟堂 。” 宋 司马光 《举谏官札子》:“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邹鲁 《中国同盟会》:“印刷安民布告,分贴当众之地,使人民晓知我军之大义。”
分類:通晓明白
《漢語大詞典》:晓达(曉達)
通晓。三国志·魏志·温恢传:“ 扬州 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晓达兵家流,饱闻春秋癖。” 宋 曾巩 《韩晋卿莫君陈刑部郎中制》:“尔晓达吏方,宜在兹任。”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僕之才非不自知,平生於百事皆不晓达。”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达通(達通)
(1).谓仕途顺利。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官不满能,亦云达通。”
(2).通晓;融会贯通。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公七岁诵书,该博典籍,达通今古,虚怀高朗。” 清 徐士銮 《宋艳·耿直》:“果有决断,达通事理。”
《漢語大詞典》:究达(究達)
(1).通晓。 汉 王充 论衡·谢短:“晓知其事,当能究达其义。”
(2).阐明;阐发。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夫子二:“天其未欲平治天下,故于 尧 舜 但能祖袭之而已,无能有所究达也。”
《漢語大詞典》:该悉(該悉)
备悉;通晓。《梁书·敬帝纪》:“其选中正,每求耆德该悉,以他官领之。”北史·袁翻传:“ 唐 虞 以上,事难该悉。”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卷二二:“ 崔公 博学,无不该悉。”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该洞(該洞)
犹通晓。 唐 颜真卿 《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博览羣言,尤精史记汉书、百家氏族之説,至於阴阳数术医方刑法之流,无不该洞焉。”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关解(關解)
犹通晓。《宋书·律历志中》:“臣授性顽惰,少所关解。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辩识(辯識)
通晓。晋书·车胤传:“ 桓温 在 荆州 ,辟为从事,以辩识义理深重之。”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该晓(該曉)
通晓。宣和画谱·道释:“凡道儒典教与夫制作无不该晓。”
分類:通晓
《漢語大詞典》:洞谙(洞諳)
通晓;很熟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汤 尤説礼敦诗,洞諳韜畧。”
分類:通晓熟悉
《漢語大詞典》:豁了
通晓。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踌躇歧路之衢,愁劳羣疑之藪,煎神沥思,考校叛例。尝有穷年,竟不豁了。”
分類:通晓
《國語辭典》:知音  拼音:zhī yīn
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便从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绝弦不弹,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懂得他的音乐了。见《列子。汤问》。后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文选。古诗一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三国魏。曹丕 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國語辭典》:知道  拼音:zhī dào
明晓道理。《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庄子。秋水》:「知道者,必达于理。」
《國語辭典》:知道  拼音:zhī dao
明白瞭解。《三国演义》第四○回:「先生见教极是。但须禀告母亲知道。」《文明小史》第五○回:「洋老总一瞧他神气不对,知道必有事情。」
《國語辭典》:了了  拼音:liǎo liǎo
1.聪明慧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2.明白、清楚。如:「不甚了了」。唐。李白 秋浦歌:「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3.清理。如:「了了亏空。」
4.语尾助词。有非常之意。如:「白了了」。
《國語辭典》:明经(明經)  拼音:míng jīng
1.明于经术。《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平当》:「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2.唐时以经义所取之士。《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
3.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好色身亡,把孩子严加教诲。后来明经出仕,官为别驾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