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达见(達見)
(1).明白透彻地预见。《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覩历数,达见废兴。”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庄生 、列子《楞严》《维摩詰》,鬼神於文者乎?其达见,峡决而河溃也,窈冥变幻而莫知其端倪也。”
(2).见识通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泰 始至京师, 陈留 人 符融 见而嘆曰:‘高雅奇伟,达见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此异士也。’”晋书·贾充传:“车骑将军 贾充 ,雅量宏高,达见明远,武有折衝之威,文怀经国之虑,信结人心,名震域外。”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赵虚斋 建宅,《上梁文》末云:‘有花有酒,姑为过客之懽;无子无孙,尽是他人之物。’可谓见尽。 乐天 诗云:‘多少朱门锁空宅,主人到老不曾归。’ 虚斋 年高德劭,位官亦显矣,若归以花酒与过客相懽,尤达见矣。”
《漢語大詞典》:洞了
透彻地领悟。 南朝 梁 沈约 《枳园寺刹下石记》:“深达法相,洞了宗极。” 唐 善生 《送玉禅师》诗:“洞了 曹溪 旨,寧输俗者机。”
分類:透彻领悟
《漢語大詞典》:晓洞(曉洞)
犹洞晓,透彻地知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二臣皆身歷戎行,晓洞贼情,故动中窾会,非书生臆测所及。”
分類:透彻知道
《漢語大詞典》:识透(識透)
看穿;理解透彻。镜花缘第十六回:“人若识透此义,那争名夺利之心固然一时不能打断,倘诸事略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许多烦恼。” 叶圣陶 《倪焕之》四:“一眼不眨地看着他们,似乎要识透他们的魂灵。”
《漢語大詞典》:洞悟
透彻地领会、理解。 明 何景明 《六子诗》:“洞悟超先几,微言析元理。”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刘青田异事》:“﹝ 青田 ﹞聪明增前数倍,天文兵法,一览洞悟。”
《漢語大詞典》:达鉴(達鑒)
明察;透彻了解。《宋书·颜延之传》:“苟能反悔在我,而无责於人,必有达鉴,昭其情远,识迹其事。”
《漢語大詞典》:喷浸(噴浸)
喷散,浸渍。谓光线照射得普遍而透彻。 明 刘基 《朗月行》:“寒光喷浸碧落外,白浪涌作金银臺。”
《漢語大詞典》:平彻(平徹)
(1).谓词气平和而说理透彻。文选·陆机〈文赋〉:“奏平彻以闲雅,説煒曄而譎誑。” 李周翰 注:“奏事帝庭,所以陈叙情理,故和平其词,通彻其意,雍容闲雅,此焉可观。” 章炳麟 《论式》:“然 王充 於 汉 独称 谷永 , 谷永 之奏,犹似质不及文,而独为后世宗,总之不离平彻者近是。”
(2).犹言常轨。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 开元 中, 裴光庭 为吏部,始循资格以一贤愚,遵平彻者喜其循常,负材用者受其抑屈。”
《漢語大詞典》:洞洽
明白透彻、融会贯通。 南朝 梁 陶弘景 《发真隐诀序》:“昔在人间,已钞撰真经、修字两卷,于时亦粗谓委密……今更反覆研精,表里洞洽,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
《漢語大詞典》:精透
精辟透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象山 此説,尤更精透。”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要说他是文学家,他也有他简切精透的文学。”
分類:精辟透彻
《漢語大詞典》:晓洽(曉洽)
明白透彻。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颜光禄书》:“退寻嘉诲之来,将欲令参观斗极,復迷反逕。思或昧然,未全晓洽,故復重伸本怀。”
分類:明白透彻
《漢語大詞典》:透悟
透彻领悟。 明 唐顺之 《答冯午山提学书》:“读来示‘志未坚贞,学无透悟’,令人蹶然有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夫百篇同韵,当试古人押字不苟处,能造奇语於众妙之中,非透悟弗能也。”
分類:透彻领悟
《國語辭典》:透辟(透闢)  拼音:tòu pì
透澈精妙。《老残游记》第二回:「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漢語大詞典》:阐悟(闡悟)
透彻领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世祖善禅机:“ 章皇帝 冲龄践祚,博览书史,无不贯通,其於禪语,尤为阐悟。”
分類:透彻领会
《漢語大詞典》:大清明
(1).指认识上全面透彻而无偏蔽的境界。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2).旧时 福建 部分地区以八月为大清明。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大清明》:“ 闽将乐 、 归化 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赤壤青松雪色纸, 鏞州 独作大清明。”参见“ 小清明 ”。
《漢語大詞典》:小清明
旧时 福建 将乐 、 归化 一带以农历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 清 周亮工 《大清明曲》:“常岁清明兼大小,邇年亦有小清明。” 清 周亮工 闽小纪·大清明:“ 闽 将乐 、 归化 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展墓者或小废,无敢大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