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特简(特簡)
(1).皇帝对官吏的破格选用。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归宫詹 立朝清谨,通籍后年迁岁擢,皆由特简。”
(2).指在特定范围内选用某些官吏。《清会典·宗人府·宗令宗正宗人职掌》“宗令一人”注:“於亲王或郡王内特简。”
《漢語大詞典》:造语(造語)
(1).说无根据的话。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 文 武 。”亦指无根据的话。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一书》:“ 欧公 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请相度示及。”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癸卯妖书:“……復借改易东朝为名,而指 朱次揆 姓名以实之,其立意甚毒,造语甚巧。”
(2).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偶同:“其用事造语,若出一辙,而不以为嫌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谓此段文字,不甚类 晋 宋 间人,絶似 唐 柳子厚 、 刘梦得 、 孙樵 辈造语。”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四》:“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是简直不恤于胡说八道的。”
《漢語大詞典》:典铨(典銓)
主持选用官吏。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先公典銓日,﹝ 蔡迨 ﹞以文卷来访。”
《国语辞典》:取才  拼音:qǔ cái
选用人才。如:「公司取才,以人品为优先考量标准。」《晋书。卷七一。列传。陈頵》:「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先白望而后实事。」
《漢語大詞典》:守选(守選)
等候选用。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闕通之,盖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宋史·选举志一:“旧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试,赐出身者亦免选,於是策名之士尤众,虽艺不及格,悉赐同出身。迺詔有司,凡赐同出身者并令守选,循用常调,以示甄别。”
《漢語大詞典》:论官(論官)
选用使任官吏。论,通“ 抡 ”。荀子·君道:“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德选(德選)
谓以德行为标准选用人才。后汉书·朱穆传:“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猒,遇人如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工部侍郎 韦述 修国史,推 萧 同事;礼部侍郎 阳浚 掌贡举,问 萧 求人,海内以为德选。”
《漢語大詞典》:简贤(簡賢)
(1).轻慢贤能。《汉书·谷永传》:“治天下者,尊贤考功则治,简贤违功则乱。” 颜师古 注:“简,略也,谓轻慢也。”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三:“ 致堂 论 马援 曰: 光武 非简贤者,必以其女为太子妃,逆防未然,故不授以重任。《马后纪》,入太子宫在 援 卒之后,‘防未然’之説非。”
(2).选用贤能。参见“ 简贤任能 ”。
《漢語大詞典》:简贤任能(簡賢任能)
选用贤能。旧唐书·郭子仪传:“委诸相以简贤任能,付老臣以练兵御侮,则黎元自理,寇盗自平,中兴之功,旬月可冀。”
《漢語大詞典》:良璞
未经剖取的美玉。常用以比喻未被选用的贤才。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 陟 明旦大从车骑謁造 壹 ……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 陟 乃与 袁逢 共称荐之。” 元 刘因 《示孙谐》诗:“ 崑山 出美玉, 楚国 多楩楠, 孙郎 復贵种,良璞须深函。” 明 高叔嗣 《古歌》:“ 荆和 当路泣,良璞为谁明?”
《國語辭典》:考选(考選)  拼音:kǎo xuǎn
以考试来鉴别人员能力,作为任用的依据。《儒林外史》第七回:「考选还在明年,你要等除服,所以担误。」
《漢語大詞典》:署置
部署设置。常指选用官吏。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 稜 阴扶辅其政,出入二年,署置教令无愆失。”汉书·佞幸传·淳于长:“ 莽 侍 曲阳侯 疾,因言:‘ 长 见将军久病,意喜,自以当代辅政,至对衣冠议语署置。’” 颜师古 注:“自谓当辅政,故豫言某人为某官,某人为某事。”新唐书·选举志下:“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至于 齐 隋 ,署置多由请託。”
《漢語大詞典》:郊人
(1). 周 代谓郊学中有小才技艺可以选用的人。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三而有一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 孔颖达 疏:“国子学士,未官之前,俱为俊选;而以小才技艺者,未官之前,而不得同为俊选,但名曰郊人,言其犹在郊学也。”参见“ 郊学 ”。
(2).郊野居民,农人。《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使事毕,适郊人献合欢橘至, 灵王 先以一枚赐 婴 ( 晏婴 ), 婴 遂带皮而食。”
《漢語大詞典》:郊学(郊學)
周 代设在远郊百里之内的小学。 清 段玉裁 《礼记四郊小学疏证》:“乡学盖在五十里近郊,郊学盖在百里远郊,遂学盖在远郊之外。”
分類:远郊小学
《漢語大詞典》:刺取
(1).刺探。汉书·丙吉传:“驭吏因随驛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 云中 、 代郡 ,遽归府见 吉 白状。” 颜师古 注:“刺谓探之也。” 宋 苏舜钦 《赠太子太保韩公行状》:“郡本多盗,公始至,诸邑日有剽劫,民情骚然。公为设策刺取,乃府大吏为之囊橐,以故益滋不败。”
(2).犹掘取。 宋 苏辙 《息壤》诗:“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坟起成高邱……窃持大畚负长鏄,刺取不已帝使流。”
(3).采取,选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李坤:“﹝道人﹞曰:‘此皆之一端耳。’出一小篋,随所问刺取诸家之书,为 蔡 指示。” 章炳麟 新方言·附岭外三州语:“因刺取二家言,凡六十餘事,颇有发正,别为一篇。”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迨 嘉靖 间, 唐 人小説乃復出,书估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
《漢語大詞典》:留放
取舍。指选用人员时的录用与不录用。新唐书·选举志下:“ 杨国忠 以右相兼文部尚书,建议选人视官资、书判、状迹、功优,宜对众定留放。”
《漢語大詞典》:登衡
刊登选用。 明 张居正 《答广西宪副吴道南书》:“深荷雅情,登衡拙稿,一时漫兴耳,何足灾梓。”
分類:刊登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