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蛊诱(蠱誘)
迷惑引诱。 梁启超 《记东侠》:“僧 月性 ,周防人也。尝读《西蕃纪传》。至 西班牙 以西教蛊诱 爪哇 ,遂夺其国,慨然挥泪曰:‘呜呼,彼得民心,有一天主教焉而已,彼既以教诱我,我亦不可不以教结吾民心。’”
分類:迷惑引诱
《漢語大詞典》:灌米汤(灌米湯)
比喻用甜言蜜语奉承迷惑人,以达到某种目的。《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胡统领 还説了许多灌米汤的话。” 茅盾 《多角关系》一:“喔唷唷!不要灌米汤了。” 杨朔 《模范班》:“你不要给我灌米汤啦,咱不行!”
《漢語大詞典》:骇炫(駭炫)
惊扰迷惑。 清 薛福成 《赵鞅论》:“且有缘 秦穆公 上天之説,饰为登天之梦,以骇炫末俗者。”
分類:惊扰迷惑
《國語辭典》:兵不厌诈(兵不厭詐)  拼音:bīng bù yàn zhà
语本《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閒,不厌诈伪。」形容用兵时不排斥以欺诈的方法来取胜。《三国演义》第四六回:「操使蔡中、蔡和诈降,窃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谨之谋是也。」也作「兵不厌权」。
《國語辭典》:唱筹量沙(唱籌量沙)  拼音:chàng chóu liáng shā
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伐魏,因粮食不继而还,加上后有追兵,故军心涣散。道济乃利用夜晚,叫人以沙充粮,高声报数,假装存粮尚足。如此一来,军心稳定,魏兵也不敢再追。见《南史。卷一五。檀道济传》。后比喻制造假象,欺矇敌人。《荡寇志》第二回:「且疏了他的防备,那时同你高飞远走,他怎生奈何?这叫做唱筹量沙的计。」
《漢語大詞典》:傍观者审,当局者迷(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三:“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國語辭典》:大惑不解  拼音:dà huò bù jiě
十分糊涂、迷惑,不懂道理。语本《庄子。天地》:「大惑者终生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后用以指对事物感到非常疑惑,无法瞭解。宋。陆游 与赵都大启:「伏念某下愚无知,大惑不解,罪宜永斥。」
分類:迷惑
《漢語大詞典》:瞠惑
惊视迷惑的样子。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我把一角钱拿出来全给了她,她瞠惑地接受着了,手指也有几分战栗的光景。” 骆宾基 《父女俩》三:“ 张达 同样站住了,瞠惑地左右四顾,两只手插在腰上,仿佛一个指挥在巡视阵地似的。”
分類:惊视迷惑
《漢語大詞典》:沈魅
亦作“沉魅”。 沉迷惑乱。 明 袁宏道 《广庄·逍遥游》:“拘儒小士……勒而为书,文而成理,天下后世沉魅於五尺之中,炎炎寒寒,畧无半罅可出头处。”
《漢語大詞典》:迁迷(遷迷)
改变和迷惑。 宋 晁说之 晁氏客语:“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
分類:迷惑
《漢語大詞典》:欺世惑众
欺骗世人,迷惑大众。指坏人以欺骗手段博得信任。例如:他们以动听的言词欺世惑众。
《國語辭典》:巧言令色  拼音:qiǎo yán lìng sè
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西游记》第三二回:「你做出这样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么巡山,却又在这里笑他!」
《漢語大詞典》:闹玄虚(鬧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手段欺骗人。如:对那些喜欢闹玄虚的人千万不能轻信。
《漢語大詞典》:染神乱志(染神亂志)
谓思想受到迷惑扰乱。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西山 曰:‘此人大非端士,笔头虽写得数句诗,所谓本心不正,脉理皆邪,读之将恐染神乱志,非徒无益。’某佩服其言。”
《漢語大詞典》:诳幻(誑幻)
欺骗迷惑。后汉书·方术传下·解奴辜:“ 奴辜 能变易物形,以誑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