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疑迟(疑遲)
迟疑。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你教我快疾回,莫疑迟。”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莫疑迟,等的那斗转星移。”《再生缘》第二一回:“伏乞奏闻天子驾,边疆大事不疑迟。”
《漢語大詞典》:沈疑
亦作“沉疑”。
(1).迟疑。 南朝 梁 江淹 《吴中礼石佛诗》:“幻生太浮诡,长思多沉疑。”宋书·蔡兴宗传:“朝廷诸所行造,民间皆云公悉豫之,今若沉疑不决,当有先公起事者,公亦不免附从之祸。”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想 玄德 未济时,曾问俺 东吴 家借 荆州 为本,至今未还。 鲁子敬 常有索取之心,沉疑未发。”
(2).欺诈。沉,通“ 抌 ”。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伏寇在侧者,沉疑得民之道也。” 章炳麟 《膏兰室札记·沉疑》:“按:沉借为‘抌’。説文‘抌’下曰:‘读若告言不正曰抌’,是抌有告言不正之义。疑本训惑,而《苍頡》篇云:‘譺,欺也。’寻‘譺’字説文训騃,则训欺亦为疑之借,欺者所以惑人,故疑引申为欺也。抌疑得民者,谓诈为君欲虐下之言以欺民,所以扇诱民而得其心。”
分類:迟疑欺诈
《漢語大詞典》:迟豫(遲豫)
犹迟疑。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三:“ 方主任 见大家都拿的差不多了,他从门框那儿迟豫地走进去,伸过手想去抓一个。”
分類:迟疑
《漢語大詞典》:斟忱
犹迟疑。 汉 冯衍 《显志赋》:“意斟忱而不澹兮,俟回风而容与。”后汉书·冯衍传下作“斟愖”。 李贤 注:“斟愖,犹迟疑也。”
分類:迟疑
《國語辭典》:沉吟  拼音:chén yín
1.迟疑、犹豫。《后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邯得书,沉吟十馀日,乃谢士众,归命洛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李方哥见程朝奉要收拾起银子,便呆著不开口,尽有些沉吟不舍之意。」
2.深思。汉。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西游记》第一四回:「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
3.低声吟咏。唐。杜甫〈寒夜溪行舟中作〉诗:「沉吟登楼赋,中夜起三复。」
4.沉重。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小姐病转沈吟,待我扶他消遣。」
《漢語大詞典》:沈吟
亦作“沉吟”。
(1).深思。《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躑躅。” 宋 秦观 《满园花》词:“一向沉吟久,泪珠盈襟袖。” 杨朔 《海罗杉》:“这段史实, 邹文楷 老人家说得那么清晰,那么动心,听了,使人沉吟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2).谓深深的思念。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之一:“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宋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词:“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3).迟疑,犹豫。后汉书·隗嚣传:“ 邯 得书,沉吟十餘日,乃谢士众,归命 洛阳 。”晋书·刘曜载记:“ 準 自以杀 曜 母兄,沉吟未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李方哥 见 程朝奉 要收拾起银子,便呆着眼不开口,儘有些沉吟不舍之意。” 许杰 《改嫁》:“她父亲想到这一层,便有些沉吟起来了。”
(4).低声吟味;低声自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舖辞,莫先乎骨。” 唐 独孤及 《寒夜溪行舟中作》诗:“沉吟《登楼赋》,中夜起三復。”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春晚梅发元帅席上》曲:“谁感慨 兰亭 故纸,自沉吟罗扇新词。”《再生缘》第二一回:“娘娘见説沉吟道,凉药调和或者安。”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 姮娥 ﹞渴涩的歌喉,早就澜漫沉吟,醉呓依微。”
(5).沉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转沉吟,待我扶他消遣。”
《國語辭典》:迟回(遲回)  拼音:chí huí
犹豫不定。《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海恭王彊传》:「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蕃国。光武不忍,迟回者数岁,乃许焉。」也作「迟回」。
《國語辭典》:迟回(遲迴)  拼音:chí huí
徘徊犹豫。唐。杜甫〈垂老别〉诗:「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也作「迟回」。
《國語辭典》:迍邅  拼音:zhūn zhān
处境艰险,前进困难。《西游记》第四三回:「才脱了魔障,幸得这一路平安,又遇著黑水迍邅!」清。方成培《雷峰塔》第二六出:「只恨我命犯迍邅。啊呀!遇恶僧。」也作「屯邅」。
《國語辭典》:果断(果斷)  拼音:guǒ duàn
果敢决断,毫不犹豫。《红楼梦》第二二回:「谁想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袭人为由,来视动静。」
《漢語大詞典》:疑畏
(1).猜疑畏惧。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宋 苏舜钦 《论西事状》:“近者,朝廷拜置 夏竦 、 韩琦 、 范仲淹 等,此皆平定外夷,人所属望者。贼 昊 姦譎,故必疑畏,疑畏则将以事验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以君高义,托为燕婉,然实不敢祸君。倘见疑畏,即从此辞。”
(2).指迟疑畏缩。南史·刘穆之传:“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便可入朝共尽同异。”
《漢語大詞典》:夷与(夷與)
迟疑不前。 南朝 齐 王融 《游仙诗》之四:“弭节且夷与,参差闻凤笙。”
分類:迟疑
《漢語大詞典》:疑碍(疑礙)
(1).迟疑挂碍。 唐 白居易 《卯时酒》诗:“是非莫分别,行止无疑碍。”
(2).猜疑隔阂。 宋 曾巩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遇人无疎密,一与之倾盖无疑碍。”
(3).指困顿的环境。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及其为相也,构致羣材,使栋梁榱桷咸适其用……如故 韦简州 勋 及 稹 等拔於疑碍,置之朝行者又十数。”
《國語辭典》:由由  拼音:yóu yóu
自得的样子。《孟子。公孙丑上》:「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漢語大詞典》:疑留
迟疑耽搁。后汉书·宦者传序:“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晋书·应詹甘卓等传论:“ 甘卓 伐暴寧乱,庸绩克宣……既而人挠其谋,天夺其鉴,疑留不断,自取诛夷。”
分類:迟疑耽搁
《國語辭典》:夷由  拼音:yí yóu
1.迟疑不决。《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或夷由未殊,颠狈顿踬,蠕蠕蟫蟫。」也作「夷犹」。
2.鼯鼠。《尔雅。释鸟》:「鼯鼠,夷由。」
《國語辭典》:鼯鼠  拼音:wú shǔ
动物名。哺乳纲齧齿目鼠属。外形像松鼠,背暗褐色,腹部白色。尾长,前后肢间有宽大的皮膜,可滑翔于树林间。以树皮、果实和昆虫为食物。也称为「飞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