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众俊(衆俊)
群英;众多才智过人之士。 晋 陆云 《与陆典书》:“聆音察微,智越众俊。” 唐 韩愈 《示爽》诗:“科名揜众俊,州考居吏前。”
《國語辭典》:忽雷  拼音:hū léi
1.鳄鱼。《太平广记。卷四六四。骨雷》:「鳄鱼别号忽雷。」也称为「忽律」。
2.乐器名,弹拨乐器。最初流行于西南地区,唐代极为盛行,后世鲜有记载。其外形为龙首,长柄,无品,又称为「龙首琵琶」,梨形音箱蒙蟒皮,上置琴马,有两轴两弦,古代又称胡琴、二弦。《文献通考》把它列入琵琶类,叫作「忽雷琵琶」。
《漢語大詞典》:独智(獨智)
(1).过人的智能;独特的智慧。史记·赵世家:“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驁民之怨。” 张守节 正义:“言世有独计智之思虑者,必任隐逸敖慢之民怨望也。” 汉 荀悦 《王商论》:“独智不容于世,独行不畜于时。” 汉 扬雄 《法言·修身》:“天下有三门:由於情欲,入自禽门;由於礼义,入自人门;由於独智,入自圣门。” 汪荣宝 义疏:“独智者,神明之域。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此‘由於独智,入自圣门’之义。”
(2).自以为聪明。史记·蒙恬列传:“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3).指一己的智慧。明史·熊廷弼传:“﹝ 姚宗文 ﹞疏陈 辽 土日蹙,詆 廷弼 废羣策而雄独智。”
《国语辞典》:驯鸽(驯鸽)  拼音:xún gē
经过人类饲养、训练,能顺从人意的鸽子。
《漢語大詞典》:英多
才智过人。儒林外史第八回:“表兄天才,磊落英多。”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 公度 天授英多之才,少而不覊。” 黄远庸 《忏悔录》:“吾有若干友人,皆所敬爱,磊落而英多,聪明而智慧。”
分類:才智过人
《漢語大詞典》:财雄(財雄)
语出汉书·叙传上:“﹝ 班壹 ﹞当 孝惠 、 高后 时,以财雄边。”后用“财雄”谓资财雄厚过人。 南朝 宋 鲍照 《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茅盾 《子夜》十六:“惟吾国土造火柴商人,资本微薄,难敌财雄势大横霸全球之 瑞典 火柴托拉斯。”
《漢語大詞典》:越骑(越騎)
(1).本指由内附 越 人组成的骑兵。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越 骑校尉,掌 越 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 越 人内附,以为骑也。” 南朝 梁简文帝 《度关山》诗:“材官蹶张皆命中, 弘农 越 骑尽搴旗。”
(2).泛指能骑善射劲勇过人的骑兵。新唐书·兵志:“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越骑者,言其劲勇能超越也。”
《漢語大詞典》:豪彦
指才智过人之士。 晋 陆机 《辨亡论上》:“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景騖。” 唐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征》诗:“将军驰白马,豪彦骋雄材。” 明 何景明 《李大夫行》:“忆年二十当弱冠,结交四海皆豪彦。”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迨豪彦竞进之时,必择贤能而倚任之,则事无丛脞矣。”
分類:才智过人
《漢語大詞典》:寡兄
少有的兄长。言其贤明过人。书·康诰:“乃寡兄勗。” 孙星衍 疏:“诗·思齐‘刑于寡妻’,笺云:‘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曰:乃寡兄勗。’言殪 殷 受命、承 文王 之志者,是乃寡有之兄 武王 勉为之。”一说大兄。见 曾运乾 《尚书正读》卷四。又一说指嫡兄。见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寡兄解
《國語辭典》:俊敏  拼音:jùn mǐn
俊捷灵敏。如:「他生性俊敏,处事圆融。」
分類:灵敏过人
《漢語大詞典》:孟说(孟説)
即 孟贲 。 战国 秦武王 时的大力士。后常用指勇力过人者。参见“ 孟賁 ”。史记·秦本纪:“ 武王 有力好戏,力士 任鄙 、 乌获 、 孟説 皆至大官。王与 孟説 举鼎,絶臏。八月, 武王 死。族 孟説 。”
《國語辭典》:绝才(絕才)  拼音:jué cái
无人能及的才能。《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此六人者,皆有殊行绝才,德隆当世。」
分類:过人才能
《漢語大詞典》:过头杖(過頭杖)
长度超过人体头部之杖。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今之士大夫丧妻,往往杖竹甚长,谓之伍过头杖。”亦称“ 过头拄杖 ”、“ 过头拐杖 ”。 元李寿卿《员吹箫》第三折:“他磕扑的跪在街基,他将这条过头拄杖眕眕的,又不知要怎地施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老者生得童颜鹤髮,仙骨姗姗,手中拖了根过头拐杖,进门先向他深深的打了一躬。”
《国语辞典》:海都  拼音:hǎi dū
人名。(?~西元1307)元太宗之孙,机智过人,善于交际、笼络。世祖即位后,自以太宗嫡孙而不得立,遂屡次举兵欲取大汗之位,然均未成功。后与海山会战受伤,不久病死。
《漢語大詞典》:迈人(邁人)
过人,超过常人。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春珊传》:“色艺既迈人,而语言又妙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