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绝踪(絶蹤)
断绝踪迹。 唐 杜甫 《凤凰台》诗:“山峻路絶踪,石林气高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后隐居:“遂乃屏蹟邱园,絶踪仕进,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分類:断绝踪迹
《漢語大詞典》:发踪(發蹤)
见“ 发纵 ”。
《漢語大詞典》:发纵(發縱)
亦作“ 发踪 ”。
(1).犹言指挥调度。 汉 王粲 《反金人赞》:“君子亮直,行不柔辟。友贱不耻,诲焉是益。我能发踪,彼用远迹。”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春晴诗》:“将帅如林须发踪,太平功业望 萧 张 。” 清 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 王闿运 《丁锐义传》:“仰承发纵,遂统偏师,出击援贼,庶展微效。”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自然之力,既听命於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
(2).犹言显示迹象。隶释·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受天休命,积祉所钟。其在孩提,岐嶷发踪。”旧唐书·窦抗传:“及 杨玄感 作乱, 高祖 统兵 陇右 , 抗 言於 高祖 曰:‘ 玄感 抑为发踪耳! 李氏 有名图籙,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
(3).犹指使。 明 陈子龙 《妒妇赋》:“防闲密緻,恐有他遇。封识牕牖,发纵姥嫗。伺主出入,察主言语。”
《漢語大詞典》:客踪(客蹤)
旅客的行踪。 明 高启 《逢吴秀才复送归江上》诗:“江上停舟问客踪,乱前相别乱餘逢。暂时握手还分手,暮雨 南陵 水寺鐘。”
分類:旅客行踪
《漢語大詞典》:迷踪(迷蹤)
亦作“ 迷踪 ”。 迷失道路。 南朝 梁 沈约 《循役朱方道路诗》:“覊心亦何言,迷踪庶能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这女孩儿迷踪失路。”《水浒传》第六一回:“ 卢俊义 道:‘便是我迷踪失路,寻不着宿头,你救我则箇!’” 明 杨慎 《赠韩石溪》诗:“迷踪 鬼方 雾,藴真 罗甸 烟。”
《漢語大詞典》:希踪(希蹤)
(1).愿寄迹于某处。晋书·宗室传赞:“栖情尘外,希踪物表。”
(2).谓能达到或比并。 宋 李纲 《谢琼林苑赐御筵表》:“献北闕之俘,愿希踪於前世;却南牧之骑,期无媿於古人。” 刘师培 《文章源始》:“上者步武六朝,下者亦希踪四杰。”
分類:寄迹比并
《骈字类编》:寒踪(寒踪)
唐 皇甫曾 寄净虚上人初至云门 寒踪白云里,法侣自提携。
《國語辭典》:踪由(蹤由)  拼音:zōng yóu
原由经过。《董西厢》卷四:「莫心忧,解元听妾说踪由。」也作「踪绪」。
《國語辭典》:比踪(比蹤)  拼音:bì zōng
齐步,并驾齐驱。三国魏。曹植〈责躬诗〉:「超商越周,与唐比踪。」晋。左思〈魏都赋〉:「追亘卷领与结绳,眷留重华而比踪。」
《國語辭典》:比迹(比跡)  拼音:bǐ jī
齐步、并驾。《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伏惟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齐踪虞妃,比迹任姒。」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方骥齐镳,比迹同尘。」
分類:并驾彼此
《韵府拾遗 冬韵》:有踪(有踪)
后汉书董祀妻传赞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钱起诗云闲去有踪
分类:有踪
《漢語大詞典》:笔踪(筆蹤)
犹笔迹。谓运笔之痕迹。晋书·王献之传论:“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宋 苏轼 《答王定民》诗:“笔踪好在留臺寺,旗队遥知到石沟。” 宋 梅尧臣 《原叔宅观山水图》诗:“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漢語大詞典》:鹿踪(鹿蹤)
鹿的踪迹。
分類:踪迹
《骈字类编》:鹤踪(鹤踪)
胡宗仁 诗 侵苔泠鹤踪。
《韵府拾遗 冬韵》:闲踪(闲踪)
朱子启林壑闲踪布韦故习
《韵府拾遗 冬韵》:圣踪(圣踪)
辽史地理志圣踪殿碑述太祖游猎之事
《國語辭典》:踪影(蹤影)  拼音:zōng yǐng
踪迹与形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若是投河身死,须有尸首踪影。」《红楼梦》第一回:「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著,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