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云散风流(云散风流)  拼音:yún sàn fēng liú
风吹云散,踪迹全无。比喻人生的飘零离散。清。龚萼〈答姜云标〉:「乃云散风流,各为饥寒所迫。」也作「风流雨散」、「风流云散」。
《国语辞典》:云收雾散(云收雾散)  拼音:yún shōu wù sàn
比喻消失尽净,不见踪迹。如:「这件事的阴影早已云收雾散,她又恢复以往的笑容。」
《国语辞典》:隐迹藏名(隐迹藏名)  拼音:yǐn jī cáng míng
隐藏自己的踪迹及真实姓名。明。汪錂《春芜记》第二出:「他因世无知己,隐迹藏名。」也作「隐迹埋名」。
《漢語大詞典》:踪响(蹤響)
踪迹和声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絶无踪响。”
《国语辞典》:车尘马迹(车尘马迹)  拼音:chē chén mǎ jī
车马走过的痕迹。后亦引申为行踪、踪迹。宋。朱熹〈卧龙庵记〉:「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之馀,而又幸其深阻夐绝,非车尘马迹所能到。」也作「车辙马迹」。
《国语辞典》:春梦无痕(春梦无痕)  拼音:chūn mèng wú hén
形容世事变幻无常,就像春梦一样容易消逝无踪迹。宋。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漢語大詞典》:梗迹萍踪(梗跡萍蹤)
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 明单本《蕉帕记·寻春》:“休夸绣虎雕龙,那值时危国破,怎发付梗跡萍踪。”
《漢語大詞典》:遁迹匿影(遁跡匿影)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衂则退然沮丧,遁跡匿影唯恐不密。”
《國語辭典》:遁迹潜形(遁跡潛形)  拼音:dùn jī qián xíng
隐藏行迹和形体。明。张景《飞丸记》第一一出:「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剪蔓除根才事稳。」
《國語辭典》:杜门晦迹(杜門晦跡)  拼音:dù mén huì jī
紧闭门户,隐匿自己的行迹。《周书。卷四○。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宜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孝武深纳焉。」也作「杜门屏迹」。
《國語辭典》:风流云散(風流雲散)  拼音:fēng liú yún sàn
风吹云散,踪迹全无。比喻人生的离别。《文选。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红楼梦》第一○六回:「众姐妹风流云散,一日少似一日。」也作「风流雨散」、「云散风流」。
《漢語大詞典》:迹兆
亦作“蹟兆”。 踪迹和征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小人日泛烟波,游四方,终岁十餘月,常八九离桑梓,被妖物蛊杀吾弟。归甚悼恨,誓必寻而殄灭之。奔波数千里,殊无蹟兆。”
《漢語大詞典》:迹响(迹響)
亦作“蹟响”。 踪迹和声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归而察之,并无蹟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猎犬:“躡履外窥,渺无蹟响。返身周视,都无所见。”
《漢語大詞典》:潜踪匿影(潛踪匿影)
隐蔽踪迹。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书生﹞潜踪匿影,方暗中捫壁窃行,突火光一掣,朗若月明。”
分類:隐蔽踪迹
《國語辭典》:潜踪隐迹(潛蹤隱跡)  拼音:qián zōng yǐn jī
隐藏行踪。《西游记》第二八回:「你们因何不耍不顽,一个个都潜踪隐迹?我来多时了,不见你们形影,何也?」
分類:隐蔽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