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幽迹
(1).隐微的心迹。旧唐书·郑畋传:“若匪遭逢圣君,无以发扬幽迹。”
(2).隐居的踪迹。 唐 骆宾王 《上司刑太常伯启》:“实欲投竿垂饵,晦幽迹於 渭 滨;抱瓮灌园,絶机心於 汉 渚。”
《漢語大詞典》:鹿踪(鹿蹤)
鹿的踪迹。
分類:踪迹
《漢語大詞典》:纵迹(縱跡)
亦作“ 纵跡 ”。
(1).纵,通“ 踪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史记·酷吏列传:“上问曰:‘言变事纵跡安起?’”汉武故事:“ 文成 诛月餘日,使者籍货 关 东还,逢之於漕亭。还言见之,上乃疑;发其棺,无所见,唯有竹筒一枚,捕验间无纵跡也。”汉书·张敞传:“吏逐捕穷窘,纵迹皆入王宫。” 王先谦 补注:“ 周寿昌 曰:‘纵即踪,谓踪跡也。’官本纵作踪。”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孙一元》:“盖其纵迹诡异,当时即莫之详也。”
(2).纵,通“ 踪 ”。追踪;跟踪。明史·孝义传二·俞孜:“ 孜 扶櫬归,誓必报讐,纵跡数十郡不可得。”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二:“每旗以一户驻 英格 地方,巡缉纵跡。”
《漢語大詞典》:继迹(繼蹟)
继续前人踪迹。 章炳麟 《论式》:“施于政事, 张裴 《晋律》之序, 裴秀 地域之图,其辞往往陵轢 二汉 ,由其法守,朝信道矣,工信度矣。及 齐 梁 犹有继迹者,而严整差弗逮。”
犹继踵。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记陈成恒:“ 吴 越 之士,继蹟连死。”
《漢語大詞典》:继踪(繼蹤)
继承前人的踪迹。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大魏 受命,继踪 虞 夏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王 拜 叔孙通 为博士,号 稷嗣君 ”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盖言其德业足以继踪 齐 稷下 之风流也。”新唐书·桓彦范传:“如 普思 等方伎猥下,安足继踪前烈。”
《國語辭典》:头影(頭影)  拼音:tóu yǐng
人影、踪影。指人。《水浒传》第六九回:「一向如何不见你头影?听的你在梁山泊做了大王,官司出榜捉你。」
分類:踪影踪迹
《漢語大詞典》:綦迹(綦蹟)
亦作“ 綦跡 ”。亦作“ 綦蹟 ”。 足迹;踪迹。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袿熏霏霏在,綦跡微微呈。” 清 赵文哲 《摸鱼子·过旧游处》词:“双鸳綦迹归何处,回首鬱金堂北。”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邃宇华堂,悄无綦蹟,则幽阴袭人。”
分類:足迹踪迹
《漢語大詞典》:印迹
痕迹,踪迹。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看着这些印迹,他想起东西,想起人,梦似的都不见了。” 李瑛 《〈诗选〉自序》:“现在所编的这个选本,我也有意识地尽量保留了……我成长的道路的印迹。”
《漢語大詞典》:敛踪(斂蹤)
隐藏踪迹。 明沈鲸《双珠记·剑击淫邪》:“如此甚好,敛踪自合供炊爨,忍性方能免是非。”
《國語辭典》:失踪(失蹤)  拼音:shī zōng
下落不明。如:「他离奇失踪,家人都很难过。」
《國語辭典》:遐迹(遐跡)  拼音:xiá jī
前人的事迹。汉。扬雄〈河东赋〉:「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
《漢語大詞典》:诡迹(詭迹)
潜匿踪迹。新唐书·裴度传:“ 度 自见功高位极,不能无虑,稍诡迹避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六·何颜伪道学:“ 何心隐 在 万历 间屡变姓名,诡迹江湖间,所胁金帛不貲。”
分類:踪迹
《漢語大詞典》:鸿踪(鴻蹤)
亦作“ 鸿踪 ”。 鸿雁的行踪;踪迹。 清 王夫之 《桐城余兼尊相值见访为录前寄极丸老诗仍次原韵赠之》:“沙上鸿踪昔岁心,堞楼鹤语旧时林。” 清 王夫之 《因林塘小曲筑草庵开南窗不知复几年晏坐漫成》诗:“鸿踪沙外雪,聊谢盖棺惭。” 郁达夫 《风流子·三十初度》词:“踏雪鸿踪,印成指爪,落花水面,留住文章。”参见“ 鸿迹 ”。
《漢語大詞典》:鸿迹(鴻跡)
亦作“ 鸿跡 ”。 鸿雁的足迹。比喻行踪,踪迹。 元 虞集 《赠赵生》诗:“梦游朔雪留鸿跡,思入 南山 望鹤飞。” 元 倪瓒 《怀归》诗:“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原只在芝田。” 明 徐渭 《蒋扶沟公诗》序:“既而先生鸿跡远旷,再渡 钱塘 。” 清 梁章钜 浪跡丛谈·下河舟中杂诗:“泥雪飞浪跡,蒹葭白露诗。”
《漢語大詞典》:连踪(連蹤)
踪迹相连。比喻追随,相随。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 韩信 背水之军,未遑得喻; 工输 縈带之势,早拟连踪。” 北周 庾信 《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诗:“子居 河 之曲,英彦本连踪。”
《漢語大詞典》:英尘(英塵)
犹言贤踪。尘,飞扬的埃土,引申为踪迹或流风馀韵。 晋 皇甫谧 《释劝》:“翻然景曜,杂沓英尘。”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二:“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