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球 → 毬球”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圆情(圓情)
旧时指踢球。亦指踢球的人。《说唐》第十二回:“那各处抛球的把持,尽来看美女圆情。”《说唐》第十二回:“圆情听了,就走上月臺来。”
分類:踢球
《漢語大詞典》:齐云社(齊雲社)
宋 、 元 、 明 民间踢球的社团。也称圆社。 宋 周密 武林旧事·社会:“二月八日为 桐川 张王 生辰, 霍山 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竞集,如緋緑社(杂剧)、齐云社(蹴毬)。”《水浒传》第二回:“ 端王 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参见“ 圆社 ”。
《國語辭典》:圆社(圓社)  拼音:yuán shè
1.宋元时踢球的社团。《事林广记。戊集。卷二。文艺类。圆社摸场》:「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出:「如今年老脚踜蹭,圆社无心驰骋。」
2.踢球人或指圆社的社员。《水浒传》第二回:「俺道是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金瓶梅》第六八回:「只见几个青衣圆社,听见西门庆老爹进来在郑家吃酒,走来门首伺候,探头舒脑,不敢进去。」
分類:踢球团体
《漢語大詞典》:鞠圃
踢鞠场,古代踢球场。 明 高启 《南园》诗:“春已去,人不来,一树两树桃花开,射堂踘圃俱青苔。”
《漢語大詞典》:鸳鸯拐(鴛鴦拐)
(1).古代踢球动作名。先后用左右外脚踝连续踢球的花样动作。 元 邓玉宾 《林里迓古·仕女圆社气毬双关》套曲:“迴避着鸳鸯拐,隄防着左右抄。”《水浒传》第二回:“那 高俅 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箇鸳鸯拐,踢还 端王 。”
(2).一种武术动作。用左右足连续猛踢。 孟汝 宋啸 《银弹侠女风尘记》第一章:“他知道,这是 凤珠 善使的鸳鸯拐,鞋尖嵌着铁片,若被击中,必吐血身亡。”
《漢語大詞典》:踏博
亦作“蹋博”。 古时踢球、六博一类的杂戏。 明 汤显祖 《金堤赋》:“文丝縠縞兮莹波烟,吹歌蹋博兮工数钱。”
《國語辭典》:藤球  拼音:téng qiú
1.一种球类运动。起源于十五世纪的马六甲一带,具排球的整体配合、足球的灵巧传递和羽毛球长抽短吊等特性。比赛场地似羽毛球场,男、女子组比赛中间隔网分别为一点五五公尺和一点四五公尺高。每方由三名球员上场,仅以头与脚控球、攻击。
2.藤球比赛所用的球。用每股九至十一根单层藤条编织而成。圆形,共有十二孔,男子组比赛用球重量约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公克,女子组比赛用球重量约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公克间。
《国语辞典》:临门一脚(临门一脚)  拼音:lín mén yī jiǎo
本指足球赛时,攻方在对方球门前踢球入门的一脚。后亦指事情在紧要关头时,助其成功的力量。如:「就是王老临门一脚,这件事情才谈拢了。」
《国语辞典》:丢拐(丢拐)  拼音:diū guǎi
一种踢毬技术。指弯曲著腿踢球。《金瓶梅》第一五回:「桂姐的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每凑手脚不迭。」
《国语辞典》:花毽  拼音:huā jiàn
毽球球员利用各种技巧所做出的各种踢球动作。
《漢語大詞典》:铲球(鏟球)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用单脚或双脚沿地面滑动触球的一种踢球技术动作。《体育报》1983.6.3:“防守上,他们盯人很紧,运用铲球破坏对方进攻的能力很强,几乎每个队员都会铲球。”
《漢語大詞典》:搊拾
宋 元 时踢球的术语。 元 朱凯 《黄鹤楼》第二折:“官人忙便罢,若閒时,家来教你打几箇搊拾。” 元 邓玉宾 《村里迓古·仕女圆社气毬双关》套曲:“你看他打搊拾云外飘,蹬圆光当面绕。”
分類:踢球
《漢語大詞典》:脚法
指踢球、踢毽子等的技巧。如:他踢球的脚法细腻。
《漢語大詞典》:流星拐
踢彩球的一种技法。腾起一脚,同时以别一脚从身后踢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汪士秀:“叟笑曰:‘不恶不恶,此吾家流星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