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咏叹(詠嘆)  拼音:yǒng tàn
吟咏、歌诵。也作「咏叹」。
《國語辭典》:咏叹(詠歎)  拼音:yǒng tàn
吟咏、歌诵。《红楼梦》第五四回:「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也作「咏叹」。
《漢語大詞典》:使乎
论语·宪问:“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 孔子 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朱熹 注:“夫子,指 伯玉 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本为赞叹使者之语,后遂以“使乎”代称使者。晋书·张骏传:“遣参军 王隲 聘于 刘曜 …… 曜 顾谓左右曰:‘此 凉州 高士,使乎得人!’” 唐 岑参 《送杨录事充使》诗:“使乎仍未醉,斜月隐吟窗。”《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
《漢語大詞典》:遗金(遺金)
赠送金钱。《前汉书平话》卷中:“遗金收 赵 ,修书赫 燕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只知道看街上卖的那三五文一小本的淫词俚曲,闹得他满肚皮的佳人才子,赠帕遗金的故事。”
分類:赠送金钱
《國語辭典》:叹赏(歎賞)  拼音:tàn shǎng
赞赏。《新唐书。卷一○八。列传。刘仁轨》:「对曰:『仁轨之辞,非臣所能。』帝叹赏之。」《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六人上岸閒游,山水佳丽,街道洁净,觉得胜中国十倍,大家叹赏不绝。」
《漢語大詞典》:叹奇(歎奇)
赞叹惊异。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将兵数百人,悉识其材鄙怯勇,指付必堪其事,司徒叹奇之。”
分類:赞叹惊异
《漢語大詞典》:乎而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赞叹。《诗·齐风·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2).“乎”和“而”是文言中常用的虚词,因借以指文言。《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劝酬兼尔汝,讲论杂乎而。”杂乎而,谓口语夹杂文言。
《漢語大詞典》:叹异(嘆異)
赞叹诧异。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勑制僮御,内外諮稟,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之,咸叹异焉。” 唐 戴君孚 《广异记·崔日用》:“衙毕,使奴取诸寺长生猪。既至,或跛或眇,不殊前见也,叹异久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大郎又説着大士梦中诗四句,举家叹异。”
惊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行修 疑道做梦,却有老人尚在可证。老人当即辞 行修 而去, 行修 嘆异了一番。” 清 王韬 《淞隐漫录·海外壮游》:“至操陆兵,悉以新制神枪,一军齐放,有若万道火龙。生观之,不胜嘆异。”
《國語辭典》:嗟异(嗟異)  拼音:jiē yì
叹美称异,有赞赏的意味。《南史。卷七六。隐逸传下。阮孝绪传》:「果心惊而反,邻里嗟异之。」
分類:赞叹称异
《漢語大詞典》:唶唶
赞叹声。慎子外篇:“ 赤城之山 ,有石梁五仞焉,径尺而龟背,下临不测之谷……野人负薪而越之,不留趾而达,观者唶唶。” 宋 文天祥 《〈纪事〉诗序》:“虏之左右,皆唶唶嗟嘆,称男子心。”
象声词。喧闹声。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王孙之德躁以嚣,勃諍号呶,唶唶彊彊,虽羣不相善也。”集注:“唶,音责,又子夜切……唶唶,大声也。”
象声词。鸟鸣声。尔雅·释鸟:“行鳸唶唶。宵鳸嘖嘖。” 郭璞 注:“唶,音即。”《淮南子·原道训》:“乌之哑哑,鹊之唶唶,岂尝为寒暑燥溼变其声哉!” 清 金农 《雀啄覆粟曲》:“雀争残粟天色黳,唶唶嘖嘖声惻悽。”
《國語辭典》:叹羡(歎羨)  拼音:tàn xiàn
赞叹羡慕。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奏秦声则叹羡而慷慨,理齐楚则情一而思专。」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书法上。秦汉魏四朝用笔法》:「自书五经于太学,观者如市,叹羡不及。」
《漢語大詞典》:咏德(詠德)
歌颂赞叹高尚的品德。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含淳咏德之声盈耳,登降揖让之礼极目。”
《漢語大詞典》:叹绝(歎絶)
赞叹备至。 明 陈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青春二月当艳阳,观者千人皆叹絶。”
分類:赞叹备至
《漢語大詞典》:叹慕(歎慕)
赞叹羡慕。 明 宋濂 《歙县孔子庙学记》:“神来顾韵,如在左右。观者叹慕,至於咏蹈。”
《漢語大詞典》:于粲(於粲)
对鲜明美好的赞叹。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髮下大荒。”
《漢語大詞典》:叹重(嘆重)
赞叹敬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旧制,羣臣立于殿庭,既而遇雨雪,亦不移步于廊下……朝既罢, 斌 于雪中拔身而去,见之者咸嘆重焉。”
分類:赞叹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