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传销(传销)  拼音:chuán xiāo
原是一种强调免除中间费用、使利益回归消费者及推销者的行销经营理念。但后来发展出多层次传销使得其义涵发生分歧。单层次传销的销售方式是由独立传销者购买产品后,同时销售给其他消费者以获取佣金及奖金。多层次传销则可介绍他人成下游传销员,而获取其下游甚至下下游业绩一定比率的佣金及绩效奖金。因其利润优渥,诱惑性大,因此会员或传销员可增至无穷,而形成金字塔状的行销结构。此法运用于企业中,业者若居心不良、存心诈欺敛财,则消费者将是最大的受害者,甚至引发经济风暴。也称为「多层次传销制度」、「老鼠会」、「直销式传销制度」。
《国语辞典》:船资(船资)  拼音:chuán zī
雇船或搭船所付的费用。也作「船钱」。
分类:雇船费用
《漢語大詞典》:游赀(游貲)
游览者交付的费用。 郑观应 《盛世危言·赛会》:“不知设会之后,游人必多,所收游貲,应足相抵。”
《漢語大詞典》:费引(費引)
费用,需用。《南齐书·徐孝嗣传》:“窃寻缘 淮 诸镇,皆取给京师,费引既殷,漕运艰涩。”
分類:费用需用
《漢語大詞典》:边税(邊税)
为筹集边防费用而设的赋税。明史·食货志二:“富人不得过千亩,听以百亩自给,其羡者则加输边税。”
《國語辭典》:车费(車費)  拼音:chē fèi
搭乘车辆,依车程长短所付的费用。
《漢語大詞典》:币赍(幣齎)
礼品及行装费用。周礼·天官·外府:“凡祭祀、宾客、丧纪、会同、军旅,共其财用之币齎,赐子之财用。” 郑玄 注:“齎,行道之财用也。” 孙诒让 正义:“凡礼币及行道辨装,通为币齎。”
《國語辭典》:收费(收費)  拼音:shōu fèi
1.收取费用。如:「为方便服务顾客,本公司会派人定期到府上收费。」
2.所收取的费用。如:「这家电信公司收费低廉,服务周到,值得顾客信赖。」
《國語辭典》:开消(開消)  拼音:kāi xiāo
1.支付费用。《花月痕》第一二回:「三十两尽彀开消。老爷要明日,我就回去赶紧张罗,不然,怕误事呢!」也作「开销」。
2.支付的费用。如:「这么大的排场,一天要多少开消?」也作「开销」。
3.解雇、辞退。如:「他工作不认真,昨天我把他开消了。」也作「开销」。
《漢語大詞典》:讲钱(講錢)
中间人的说合费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粮米派兑》:“明要粮户,惧彼神通,不得不争为央託説合讲钱,无论粮之多寡,人之贫富,俱难出其套中。”
《漢語大詞典》:匠费(匠費)
施工的费用。文苑英华卷七七九引 唐 乔琳 《巴州化成县新移文宣王庙颂序》:“﹝ 庐沔 ﹞出家财以资匠费,督门吏以勤役工。”
分類:施工费用
《漢語大詞典》:练饷(練餉)
(1). 明 末为练兵所需军饷而征收的一种苛税。 崇祯 十二年下令抽练边兵和加练民兵,于是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与 辽 饷、剿饷当时并称为“三餉”。见明史·食货志二。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三六:“﹝ 崇禎 ﹞十二年餉尽而贼未平,於是又从 嗣昌 及督餉侍郎 张伯鲸 议,勦餉外又增练餉七百三十万。”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练兵十有八万, 辽 餉、剿餉、练餉,至千有七百餘万,弊亦同之。”
(2). 清 代练兵的军需费用。清史稿·兵志三:“兵部诸臣会议,以 同治 初年创议练兵,京师神机营及 直隶省 六军,别筹练餉,特立营制。”清史稿·兵志三:“﹝ 同治 ﹞九年, 曾国藩 於 直隶省 增募马勇千人,分为四营,原有额兵,增足万人,分练马队、步队,奏定各营哨之制,及底餉、练餉、出征加餉之制,为北方重镇。”
《漢語大詞典》:香火钱(香火錢)
庙宇中向进香信徒收取的费用。《上海滩》1990年第1期:“庙祝夫妇五十来岁,以收取香火钱为生。”
《漢語大詞典》:脂泽田(脂澤田)
收益用作妆饰费用的田产。晋书·安帝纪:“夏四月壬戌,罢 临沂 、 湖熟 皇后脂泽田四十顷,以赐贫人,弛湖池之禁。”
《国语辞典》:缴费(缴费)  拼音:jiǎo fèi
缴交费用。如:「使用电话必须按月缴费,不得拖欠。」
分类:缴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