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错怪(錯怪)  拼音:cuò guài
因误会而对人怨怒。《红楼梦》第七四回:「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文明小史》第三三回:「看你不出,有这许多见识,讲得倒也不错,是我错怪你了。」
《漢語大詞典》:薄谴(薄譴)
犹薄责。轻微的责备或责罚。 明 张居正 《答操江王少方书》:“鄙意以为盗赃已获,可从宽处……上意以部覆抚按罚治为轻,区区又委曲议拟,乃得薄谴。” 明 顾大典 《青衫记·抗疏忤旨》:“下官不知时讳,触犯天颜。仰荷圣恩,恭承薄谴,已出万幸。”清史稿·文宗纪:“五月戊子, 周天爵 奏, 武宣 东乡 逸贼窜入 象州 。詔切责之,各予薄谴。”
《漢語大詞典》:责词(責詞)
责备之词。 宋 王铚 默记卷下:“又 安世 责词云:‘汝受制按考,法当穷审,而乃巧为朋比,愿弭事端,漏落偏説,阴合傅会。’”
分類:责备备之
《漢語大詞典》:受过(受過)
接受责备,承担罪责。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一:“凡君受过之处,惟余知之亮之。”《小说选刊》1981年第6期:“‘不,你检讨啥,要开会,我检讨。’ 天恩 见 社霞 代人受过,不好意思。”
《漢語大詞典》:怨咎
埋怨,责备。左传·昭公八年:“小人之言,僭而无徵,故怨咎及之。”三国志·吴志·张昭传:“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唐 戴叔伦 《同兖州张秀才过王侍御参谋宅赋十韵》:“十年官不进,歛迹无怨咎。”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东坡文字好嫚骂:“﹝ 东坡 ﹞又尝自言:‘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疎,輒输写肝胆,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尽而已,而世或记疏,以为怨咎。’”
分類:埋怨责备
《漢語大詞典》:啧言(嘖言)
责备的议论。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刘朔斋再娶》:“ 魏鹤山 之女初适 安子文 家,既寡,谋再适人。乡人以其兼二氏之撰,争欲得之,而卒归於 朔斋 。以故,不得者嫉之。 朔斋 以是多嘖言。”
分類:责备议论
《漢語大詞典》:嗤诮(嗤誚)
讥笑责备。 唐 元结 《与何员外书》:“ 次山 自衣带巾裘,虽不为时人大恶,亦尝辱其嗤誚。” 唐 寒山 《诗》之一四一:“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誚。”旧唐书·李齐运传:“末以妾 衞氏 为正室,身为礼部尚书,冕服以行其礼,人士嗤誚。”
分類:讥笑责备
《漢語大詞典》:究切
追究责备。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故常薄其征入,简节而疎目,时有所遗漏,不究切之。”
分類:追究责备
《國語辭典》:倒是  拼音:dào shì
却是。如:「他说的话或许不好听,倒是很有道理。」《红楼梦》第七九回:「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倒是我多事,不该来惹这婆子口舌!」
《國語辭典》:寻趁(尋趁)  拼音:xún chèn
1.寻觅探索。宋。杜安世玉阑干。珠帘怕捲春残景〉词:「几回独睡不思量,还悠悠,梦里寻趁。」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则他把我似闻风儿寻趁,若遇见朱太守的夫人,索与他寄一个烧的著燎的著风信。」
2.找机会或藉口来责备他人。《警世通言。卷十八。老门生三世报恩》:「科贡官,兢兢业业,捧了卵子过桥,上司还要寻趁他。」《醒世姻缘传》第八回:「珍哥虽也是与晁住寻趁了几句,不肯与他著实变脸。」
《國語辭典》:讼言(訟言)  拼音:sòng yán
公开明白的说。《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也作「诵言」。
《漢語大詞典》:厚非
过分非难、责备。汉书·王莽传中:“ 莽 怒,免 英 官。后颇觉寤,曰:‘ 英 亦未可厚非。’復以 英 为 长沙 连率。”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但 叶遂宁 和 梭波里 是未可厚非的,他们先后给自己唱了挽歌,他们有真实。”
《國語辭典》:苛责(苛責)  拼音:kē zé
严苛的责备。《福惠全书。卷四。莅任部。交接寅僚》:「多方指示,而毋为苛责。」《红楼梦》第四五回:「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太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
《國語辭典》:该死(該死)  拼音:gāi sǐ
所做所为应受到死亡的惩罚。是自责或责备他人的话,多表示厌恶、怨恨或惶恐。《儒林外史》第三回:「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职实在该死,只求大帅栽培。」
《国语辞典》:见让(见让)  拼音:jiàn ràng
加以责备。唐。皇甫枚《王知古》:「今旦有友人将归于崆峒旧隐者,仆饯之伊水滨,不胜离觞,既掺袂,马逸,复不能止,失道至此耳。迟明将去,幸无见让。」
分类: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