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谤木(謗木)  拼音:bàng mù
古代立木于城门,任人书写政治的缺失,称为「谤木」。《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谏鼓,设谤木,于兹三年矣。」
《國語辭典》:负谤(負謗)  拼音:fù bàng
受毁谤。《汉书。卷四四。淮南厉王刘长传》:「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
《漢語大詞典》:疑谤(疑謗)
猜疑诽谤。南史·谢瞻传:“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今 嘉王 长,若豫建参决,则疑谤释矣。” 周善培 《陈子立传》:“吾之身时为上下疑谤所集, 子立 独谨厚,协於远近。”
分類:猜疑诽谤
《國語辭典》:毁谤(毀謗)  拼音:huǐ bàng
以誇大不实的言论对人进行诋毁、中伤。汉。王充《论衡。累害》:「身完全者谓之洁;被毁谤者谓之辱。」《后汉书。卷六一。左周黄列传。黄琼》:「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也作「毁谤」、「谤毁」。
《國語辭典》:讪谤(訕謗)  拼音:shàn bàng
诽谤。《北史。卷二七。列传。贾彝》:「父为苻坚钜鹿太守,坐讪谤系狱。」
分類:讪谤毁谤
《骈字类编》:兴谤(兴谤)
左传楚郤宛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沈尹戌言于子常曰仁者杀人以掩谤犹弗为也今吾子杀人以兴谤而弗图不亦异乎名后汉书吴祐傅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 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漢語大詞典》:遭谤(遭謗)
受到诽谤。 南朝 梁 荀济 《论佛教表》:“法席聚会,邪谋变通,称意赠金,毁破遭谤,此 吕尚 之六韜祕策也。”《禅真逸史》第十一回:“讜言遭谤即宵征,苦歷高岗復陷坑。”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侮圣非贤:“ 周公 大圣犹遭谤, 伊 洛 名贤亦被讥。堪笑古今两陈贾,如何专把圣贤非?”
分類:诽谤
《漢語大詞典》:分谤(分謗)
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 师方壮,若萃於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宋史·胡铨传:“﹝ 秦檜 ﹞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自后世諛臣专以归恩分谤为爱君,于是人主始讳其过而耻屈於下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使大郎有罪,主人且当分谤,矧其无罪,弃之何名。”
分類:分担诽谤
《漢語大詞典》:造谤(造謗)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史记·李斯列传:“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羣下以造谤。”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 宋 李纲 《与政府书》:“ 球 缘此种种造谤,又尝为 韩世忠 下营妇殴击。”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元遗山诗:“予北渡后,献书中令君,荐诸名士,而造谤者,即书中所荐之人也。”
《漢語大詞典》:腾谤(騰謗)
谓肆意诽谤;大加指责。旧唐书·韦陟传:“ 陟 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鬱鬱不得志。”明史·许彬传:“晚参大政,方欲杜门谢客,而客恶其变态,竞相腾谤,竟不安其位。”清史稿·马建忠传:“ 建忠 以鸦片流毒,中外腾谤,当寓禁于征,不可专重税收。”
《漢語大詞典》:谤谗(謗讒)
诽谤和谗言。 唐 韩愈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望秋》一章已惊絶,犹言低抑避谤谗。” 宋 王安石 《答王深甫书》之三:“又不能远引以避小人之谤谗。”
分類:诽谤谗言
《漢語大詞典》:速谤(速謗)
招致毁谤。 唐 张说 《进白乌赋》:“恐同类之见嫉,畏不才之速谤。” 宋 欧阳修 《再乞外任第三表》:“违时背俗,速谤招尤。”元史·虞集传:“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 清 曾国藩 《复陈右铭太守书》:“第恐精力日頽,无补艰危,止速谤耳。”
分類:招致毁谤
《漢語大詞典》:谤语(謗語)
犹谤言。后汉书·杨震传:“今 赵腾 所坐激訐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者有差。”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谤语转侈,嚣嚣嗷嗷。”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语智·杨廷和顾鼎臣》:“如论语‘无为而治’节,孟子‘我非 尧 舜 之道’二句题,主司皆获谴,疑‘无为’非有为,‘我非 尧 舜 ’四字,是谤语也。”参见“ 谤言 ”。
分類:谤言
《漢語大詞典》:谤言(謗言)
(1).怨恨、指责的话。左传·成公十八年:“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復霸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东莱阳县官民交战事续闻》:“ 山东 莱阳县 之役,谤言至今未已。”
(2).造谣中伤的话。孔丛子·陈士义:“王曰:‘假以自显,无伤也。’对曰:‘虚造谤言,以诬圣人,非无伤也。’” 明 李贽 《德业儒臣前论》:“今夫造为谤言,诬陷一家者,其罪诛。”《解放日报》1985.4.24:“还我清白之后,谤言不攻自破。”
《漢語大詞典》:谤誉(謗譽)
毁谤和称誉。国语·晋语六:“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 唐 柳宗元 《谤誉》:“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 清 龚自珍 《尊史》:“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
分類:毁谤称誉
《漢語大詞典》:监谤(監謗)
国语·周语上:“ 厉王 虐,国人谤王。 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衞 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韦昭 注:“监,察也。”后以“监谤”谓压制舆论。 宋 王安石 《杨刘》诗:“ 厉王 昔监谤,‘变雅’今尚载。” 宋 王十朋 《轮对札子》之一:“皇城置逻卒旁午察事,甚於 周 之监谤;内外将帅剥下赂上,结怨於三军。”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自 清 室滑 夏 ,君臣以监谤为务。”
分類:压制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