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裤谣(五袴謡)
称颂地方官吏善政的歌谣。 唐 白居易 《西楼喜雪命宴》诗:“歌乐虽盈耳,惭无五袴謡。” 明 高启 《送长洲周丞陞吴县令》:“寂寞 长洲 路,空闻五袴謡。”参见“ 五絝 ”。
《漢語大詞典》:五绔(五絝)
亦作“ 五裤 ”。 后汉书·廉范传:“﹝ 范 ﹞ 建初 中,迁 蜀郡 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絝。’”后以“五絝”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唐 储光羲 《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籍籍歌五袴,祁祁颂千箱。”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赵衡州》词:“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詔凤凰啣。”《金瓶梅词话》第六六回:“又久仰贵任荣修德政,举民有五袴之曲,境有三留之誉。” 清 钱谦益 《户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廉第授奉直大夫制》:“尔之字人可以庶,尔之祥刑可以教……〈无衣〉五袴之謡岂遂逊於前烈乎?”
《漢語大詞典》:咏谣(詠謡)
歌唱吟咏。 唐 元稹 《遣昼》诗:“开卷恣咏謡,望云闲徙倚。”
《漢語大詞典》:谣谶(謡讖)
以谣谚形式表达的谶语。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七:“謡讖之语,在《洪范》‘五行’,谓之诗妖。” 蔡元培 《再致〈新青年〉记者》:“古代稍涉神祕之传説,如感生帝及符瑞謡讖之属,见于讖纬者,皆 孔子 所删。”
《國語辭典》:谣传(謠傳)  拼音:yáo chuán
不实、没有根据的传闻。如:「大家都谣传那幢废宅闹鬼。」
《漢語大詞典》:谣语(謡語)
谚语。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是以京师謡语云:‘狱中无繫囚,舍内无 青州 ,假令家道恶,腹中不怀愁。’” 宋 王安石 《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 婺 之明年,改命治 泉 , 泉 人习君,謡语讙然。”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时有謡语:‘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分類:谚语
《漢語大詞典》:俚谣(俚謡)
民间歌曲。 宋 王安石 《送崔左藏之广东》诗:“因寻旧政询遗老,为作新诗变俚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三官:“呼令歌,辞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謡,合座为之鼓掌。” 清 吴敏树 《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竹枝’体本出俚謡,善道男女风土,亦其声调宛转所从生也。”
分類:民间歌曲
《漢語大詞典》:踏谣(踏謡)
(1).犹踏歌。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诗:“轻裙利屣列名倡,春风踏謡能断肠。”参见“ 踏謡娘 ”。
(2).弋阳、秦腔中男子扮演的小旦。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踏谣》序:“﹝踏謡:﹞俗名假纤足小旦,屐以弓鞋,覆以裙袴,工者行步自然,不异妇人也。弋阳、秦腔,恒以此示媚。”
《漢語大詞典》:踏谣娘(踏謡娘)
南北朝 及 唐 代散乐。旧唐书·音乐志二:“《踏摇娘》,生於 隋 末。 隋 末 河内 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 河朔 演其曲而被之絃管,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托名》:“《隋唐嘉话》云: 隋 末, 河閒 有人使酒,自号郎中,醉必欧其妻,其妻美而善歌,好事者呼为《踏摇娘》。今转为《踏容娘》也。”
分類:散乐
《漢語大詞典》:吟谣(吟謡)
(1).犹吟唱;吟诵。 南朝 宋 谢惠连 《喜雨》诗:“上天愍憔悴,商羊自吟謡。”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月愰风襟,每吟謡于牋綵;花新叶早,必赏会於琴樽。”
(2).指诗歌。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行路既经见,愿言寄吟謡。”
《漢語大詞典》:吴谣(吴謡)
吴 地歌谣。乐府诗集·杂曲谣辞有“吴謡”。 宋 张先 《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词》:“不独 渠丘 歌 叔度 ,行路。 吴 謡终日有餘声。”
分類:歌谣
《漢語大詞典》:村谣(村謡)
民间歌谣。 赵朴初 《百字令·谒黄帝陵》曲:“村謡野语,民魂跃跃千古。”
《高级汉语词典》:传谣  拼音:chuán yáo
传布谣言
《漢語大詞典》:颂谣(頌謡)
犹歌谣。 明 陆采 《怀香记·承明雪宴》:“冰澌掩盖静压波涛,瑞足 江 南起颂謡。”
分類:歌谣
《漢語大詞典》:谣讴(謡謳)
歌谣。宋书·乐志一:“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 汉 世街陌謡謳,《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白头吟》之属是也。”
分類:歌谣
《骈字类编》:泽谣(泽谣)
宋书范泰传陛下昧旦丕显求民之瘼明断庶狱无倦政事理出群心泽谣民口百姓翕然皆自以为遇其时也
《漢語大詞典》:讹谣(訛謡)
民谣,歌谣。汉书·翟方进传:“民人讹謡,斥事感名。”旧唐书·音乐志二:“《懊憹》, 晋 隆安 初民间讹謡之曲。歌云:‘春草可揽结,女儿可揽擷。’ 齐太祖 常谓之《中朝歌》。” 清 李清 《三垣笔记附识》中:“奸人伏匿,暗助惊譟,儿童数月或为 秦 声,讹謡满城,意在迎贼。”
分類:民谣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