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54,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年调
调剂
平调
平调
声调
调娱
音调
能调
调丝
和调
赴调
时调
调舌
一调
调一
《骈字类编》:年调(年调)
宋书沈怀文传斋库上绢年调钜万匹绵亦称此期限严峻民间买绢一匹至二三千绵一两亦三四百贫者卖妻儿甚者或自缢死怀文具陈民困由是薄有所减
《國語辭典》:调剂(調劑)  拼音:tiáo jì
1.调适。如:「旅行可以调剂紧张的生活。」
2.调配药物。
《國語辭典》:平调(平調)  拼音:píng tiáo
平稳和谐。《后汉书。卷四一。宋均传》:「今诸国之封,并皆膏腴,风气平调,道路夷近,朝聘有期,行来不难。」
分類:平调调和
《國語辭典》:平调(平調)  拼音:píng diào
1.汉、魏、六朝间,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所用的一种调式。
2.在燕乐二十八调中的一个调名。
3.清代方苞通雅所列笛上七调的一种调名。
4.流行于浙江省绍兴、上虞、诸暨一带的一种曲艺,属弹词类,音乐风格典雅清幽,文静优美。
《漢語大詞典》:平调曲(平調曲)
(1).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长歌行》《短歌行》《猛虎行》《君子行》《燕歌行》《从军行》等。所用乐器有笙、笛、筑、瑟、琴、筝、琵琶七种。 梁启超 认为,《平调曲》应属《清商曲》。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平调曲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
(2).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浙江 宁海 、 象山 、 三门 等地。传自 新昌 或 宁波 ,尚无定论。演唱形式为高腔。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diào
1.诗文字句中音韵配置的抑扬顿挫。如:「声调铿锵」。
2.音乐的节奏。如:「声调悠扬」。
3.声音的高低升降的调子。如国音所分的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轻声等读法。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tiáo
声音和谐。《淮南子。本经》:「行沮然后义立,和失然后声调。」
《漢語大詞典》:调娱(調娱)
调和使两情欢悦。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其所设张举措,必本於宽大。以几教化,多所助与。维匡调娱,不失其正。” 宋 陆游 《小憩》诗:“徐行散腰膂,小憩嗇精神。休养观书眼,调娱宴坐身。”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寿王 感 吴后 之意,调娱父子之欢,倍四十万緡以献。”
《國語辭典》:音调(音調)  拼音:yīn diào
在物理学上指声音的频率。音调高者表示声音高亢;音调低者表示声音低沉。
《韵府拾遗 萧韵》:能调(能调)
淮南子能调五味者不与五味者也楚辞汤禹俨而求会兮摰皋繇而能调
分类:能调
《漢語大詞典》:调丝(調絲)
弹奏弦乐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國語辭典》:和调(和調)  拼音:hé tiáo
互相调理、彼此协调。汉。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海内晏然,天下大洽,阴阳和调,万物咸得其宜。」元。郑光祖《㑳梅香》第二折:「教解元善服汤药,把贵体和调。」
《漢語大詞典》:赴调(赴調)
指前往吏部听候迁调。金史·宣宗纪上:“吏部秋冬置选 南京 ,春夏置选 中都 ,赴调者不便,请併选於 南京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 宋 乾道 年间, 江西 一个官人,赴调 临安 都下。”
《國語辭典》:时调(時調)  拼音:shí diào
1.当时流行的民歌、曲调。如:「天津时调」、「北平时调」、「时调小曲儿」。
2.当时的论调。唐。孟郊〈劝善吟〉:「顾余昧时调,居止多疏慵。」
《漢語大詞典》:调舌(調舌)
(1).啼鸣。 宋 邵雍 《暮春吟》:“梁间新燕未调舌,天末归鸿已着行。” 金 元好问 《杨柳》诗:“杨柳青青沟水流,鶯儿调舌弄娇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诗者,人之精神也;人老则精神衰葸,往往多頽唐浮泛之词, 香山 、 放翁 尚且不免,而况后人乎?故余有句云:‘鶯老莫调舌,人老莫作诗。’”
(2).学说话。 梁启超 《阿庄》诗:“ 阿庄 始生今周晬,蕙质已与常儿殊。调舌渐闻鶯恰恰,扶牀更见蟹跦跦。”
(3).耍嘴皮子。 明 邵璨 《香囊记·媾媒》:“不要调舌,且説正经事。”
《骈字类编》:一调(一调)
淮南子道犹金石一调不更事犹琴瑟每弦改调
又趋舍之相合犹金石之一调相去千岁合一音也外又齐书王敬则传今郡通课此直悉以还台租赋之 更生一调致令塘路崩芜湖源泄散害民损政实此为剧
分类:一调
《漢語大詞典》:调一(調一)
亦作“ 调壹 ”。 协调,统一。荀子·儒效:“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荀子·王霸:“欲得调壹天下,制 秦 楚 ,则莫若聪明君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