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7,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读史
一读
讲读
进读
读画
熟读
句读
诵读
读书人
读礼
快读
重读
重读
读经
未读
《分类字锦》:读史(读史)
梁书乐蔼传:蔼字蔚远,其舅雍州刺史宗悫尝陈器物,试诸甥侄。蔼时尚幼,而所取惟书,悫由此奇之。又取史、传各一卷授蔼等,使读毕言所记。蔼略读其举,悫益善之。
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后幼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闲习。
《骈字类编》:一读(一读)
唐 韩愈 归彭城 一读已自怪,再寻良自疑。
唐 白居易 伤唐衢二首 其二 惟有唐衢见,知我平生志。一读兴叹嗟,再吟垂涕泗。
《韵府拾遗 屋韵》:张耒诗归来万卷付一读不学儿曹用心苦
《國語辭典》:讲读(講讀)  拼音:jiǎng dú
讲说诵读。《北史。卷一七。魏景穆十二王传上。阳平王新成传》:「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讲读。」唐。白居易 与济法师书:「此六经皆上人常所讲读者,今故引以为问,必有甚深之旨焉。」
《漢語大詞典》:进读(進讀)
在皇帝前朗读诗文。汉书·叙传上:“每奏事, 斿 以选受詔进读羣书。” 颜师古 注:“於天子前读书。” 唐 韦缜 《读春令赋》:“爰奉令以进读,遂授时而发春。” 宋 苏轼 《范景仁墓志铭》:“ 邇英阁 进读,与 吕惠卿 争论上前。”
《國語辭典》:读画(讀畫)  拼音:dú huà
品评绘画。清。张遗〈读画录序〉:「然则得先生之意以读画,当不堕作家云雾中。」
分類:赏玩
《国语辞典》:熟读(熟读)  拼音:shóu dú
细心阅读并能背诵。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國語辭典》:句读(句讀)  拼音:jù dòu
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文中语意完足的称为「句」,语意未完而可稍停顿的称为「读」。书面上用圈和点来标记。唐。韩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聊斋志异。卷七。仙人岛》:「我言君不通,今益验矣。句读尚不知邪?」也作「句度」。
《國語辭典》:诵读(誦讀)  拼音:sòng dú
朗读。《三国志。卷五三。吴书。阚泽传》:「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國語辭典》:读书人(讀書人)  拼音:dú shū rén
知识分子、士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只要是读书人,后生些的便好了,地方不论远近。」《文明小史》第三回:「如果打死了外国人,我拼著脑袋去陪他,金委员不该拿读书人如此糟蹋,到底不是斯文一脉!」
《漢語大詞典》:读礼(讀禮)
(1).学习礼节。荀子·劝学:“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杨倞 注:“礼,谓典礼之属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而学校之所讲,逢掖之所谈,几有若屠儿之礼佛,娼家之读礼者,是可叹也。”
(2).古人守丧在家,读有关丧祭的礼书,因称居丧为“读礼”。语本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 清 王士禛 《与汪苕文书》:“自 鄢陵 读礼, 潁川 引疾……又何衰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鲲溟侄:“丙午余读礼家居,姪亦奉讳南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临去时,执着我的手,嘱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读礼。”
《骈字类编》:快读(快读)
宋 陈造 次韵苏监仓二首 其一 快读清篇病如扫,北轩风竹对森疏。
《國語辭典》:重读(重讀)  拼音:chóng dú
重新再读。如:「这篇文章请再重读一遍好吗?」
分類:重新阅读
《國語辭典》:重读(重讀)  拼音:zhòng dú
将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中的某些音节的音读得强些、重些,称为「重读」。
《國語辭典》:读经(讀經)  拼音:dú jīng
诵读儒家经典书籍,如五经、十三经之类。《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屡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
《韵府拾遗 屋韵》:未读(未读)
韦缜读春令赋:陈而未读,千门之寒气犹飞;捧而既宣,九有之春辉已发。
分类: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