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5,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称诵
诵数
持诵
雒诵
展诵
诵法
作诵
背诵
暗诵
追诵
昼诵
礼诵
十诵
诵持
谣诵
《國語辭典》:称诵(稱誦)  拼音:chēng sòng
称赞传诵。《书经。君陈》:「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句下汉。孔安国。传:「其汝之美名,亦终见称诵于长世,言没而不朽。」
分類:称颂
《漢語大詞典》:诵数(誦數)
(1).反复诵读。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
(2).引申为记诵、背诵。 宋 王圭 《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
《漢語大詞典》:持诵(持誦)
诵习。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陈文达 持诵《金刚经》。有人入冥,见筑臺云:‘此般若臺,待 陈文达 。’” 章炳麟 《论式》:“余以为持诵文选,不如取三国志……通典观之,纵不能上窥九流,犹胜於滑泽者。”
分類:诵习
《漢語大詞典》:雒诵(雒誦)
反复诵读。雒,通“ 络 ”。 清 戴名世 《〈方百川稿〉序》:“得尽读两人之文,往往循环雒诵,不忍释去。”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援鹑堂笔记》:“迴翔雒诵,不能舍去。”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那不能直吞下去的模样,就和雒诵教训文学的时候相同。”参见“ 洛诵 ”。
《漢語大詞典》:洛诵(洛誦)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漢語大詞典》:展诵(展誦)
开卷诵读。
分類:开卷诵读
《漢語大詞典》:诵法(誦法)
称颂并效法。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长子扶苏諫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 孔子 ,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杨文公:“ 宋 王文正公 尝言,昔 杨文公 有言,‘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吾每钦佩斯言云云。 文公 为 文正 诵法如此。”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察 周 季之思潮,略有四派。一 邹 鲁 派,皆诵法先王,标榜仁义,以备世之急。”
分類:称颂效法
《漢語大詞典》:作诵(作誦)
念叨。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 张生 呵,怎教你无人处把妾身作诵。”
分類:念叨
《國語辭典》:背诵(背誦)  拼音:bèi sòng
熟记文句而默诵之。《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王粲》:「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红楼梦》第七三回:「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
《漢語大詞典》:暗诵(暗誦)
默诵;背诵。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多所暗诵,无不究其义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凡大历悉是筭数,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 明 归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觉寝,促 有光 暗诵孝经。”
分類:背诵
《漢語大詞典》:追诵(追誦)
(1).犹追述。史记·秦始皇本纪:“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2).指诵读以往的文章。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玘》之一:“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
《骈字类编》:昼诵(昼诵)
汉书刘向传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漢語大詞典》:礼诵(禮誦)
礼佛诵经。南史·到溉传:“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 明 李贽 《寿焦太史尊翁后渠公八秩华诞序》:“絶荤酒不茹,日惟礼佛诵经而已。近者復以礼诵之半揜室宴坐,期於冥契而未得也。”
分類:礼佛诵经
《骈字类编》:十诵(十诵)
隋书突厥传齐有沙门惠琳被掠入突厥中因谓佗钵曰齐国富强者为有佛法耳遂说以因缘果报之事佗钵闻而信之建一伽蓝遣使聘于齐氏求净名涅槃华严等经并十诵律 隋众经目录十诵比丘戒本十诵比丘尼戒本北凉世佛陀跋摩共道泰译
又隋书经籍志鸠摩罗什译十诵律
《漢語大詞典》:诵持(誦持)
谓诵念经文并持守之。《坛经·行由品》:“但留此偈,与人诵持。”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闻佛书有水懺者,其説谓欲见父母者诵之,当获所愿。 寿昌 乃昼夜诵持,仍刺血书懺,摹板印施於人,唯愿见母。”
《漢語大詞典》:谣诵(謡誦)
歌诵。 南朝 梁 陶弘景 《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其可以垂轨范,著謡诵者,迄於兹辰。” 宋 陆游 《贺王提刑启》:“方揽澄清之轡,已腾謡诵之声。”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余惟诗之为道,泛论之,则謳歌謡诵,义类广博,浩乎靡所涯涘;精言之,则格律绳尺,体裁谨严,划然无可偭越。”
分類: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