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九转(九轉)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
《國語辭典》:弦诵(弦誦)  拼音:xián sòng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指乐歌声与读书声,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于纶言,东序西胶未闻于弦诵。」宋。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漢語大詞典》:诵诗
诵读《诗经
分類:诵诗诵读
《國語辭典》:传诵(傳誦)  拼音:chuán sòng
辗转传布、诵读或称道。汉。王充《论衡。正说》:「宣帝下太常博士,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传,后更隶写以传诵。」《红楼梦》第六四回:「我岂不知闺阁中诗词字迹是轻易往外传诵不得的。自从你说了,我总没拿出园子去。」
《國語辭典》:讲读(講讀)  拼音:jiǎng dú
讲说诵读。《北史。卷一七。魏景穆十二王传上。阳平王新成传》:「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讲读。」唐。白居易 与济法师书:「此六经皆上人常所讲读者,今故引以为问,必有甚深之旨焉。」
《國語辭典》:口实(口實)  拼音:kǒu shí
1.粮食。《易经。颐卦》:「自求口实。」晋。江统 徙戎论:「且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2.俸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3.谈话、批评的内容、资料或依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國語辭典》:诵习(誦習)  拼音:sòng xí
诵读学习。《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國語辭典》:卒业(卒業)  拼音:zú yè
1.修毕学业。《汉书。卷八八。儒林传。施雠传》:「雠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后雠徙长陵,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也作「毕业」。
2.完成未竟的事业。《荀子。仲尼》:「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
《漢語大詞典》:讲诵(講誦)
讲授诵读。史记·儒林列传:“ 董仲舒 , 广川 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 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正法华经·安行品:“其人常屏,贡高自大,数数讲诵,佛之典誥,未曾以此,持作懈倦。”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知府翟公溥福:“年六十六,即投老归,闭门却扫,惟观书教子孙讲诵而已。”
分類:讲授诵读
《漢語大詞典》:吟讽(吟諷)
(1).作诗。亦谓作诗讽刺。宋书·袁粲传:“好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 唐 韩偓 《〈香奁集〉序》:“大道入关,緗帙都坠,迁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岂復以吟讽为意?” 宋 刘克庄 《和南塘食荔叹》:“在昔 唐 家充岁贡,吟讽何止 杜陵翁 。”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南史·王筠传:“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皆流丽有情致,可吟讽也。”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姬独举《雪中人》‘可人夫壻是 秦嘉 ,风也怜他,月也怜他’数句,吟讽不輟。”
(3).借指诗歌。 明 李东阳 《集句后录小引》:“幽情鬱思,欲託之吟讽而未能者,略寻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况。”
《國語辭典》:断句(斷句)  拼音:duàn jù
诵读未加标点之古书时根据文义做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处加上圈点。清。徐珂《清稗类钞。考试类。府试文限三百六十字》:「某岁,举行郡试,文以三百六十字为程式,三字断句,谓之三字经,多一字不录,少一字亦不取也。」
《國語辭典》:绝句(絕句)  拼音:jué jù
一种近体诗。每首四句而合平仄格律的诗。分每句五个字的五言绝句,及每句七个字的七言绝句两种。
《國語辭典》:咿唔  拼音:yī wú
读书声。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也作「伊吾」、「吾伊」。
《國語辭典》:朗诵(朗誦)  拼音:lǎng sòng
高声诵读诗文。《三国演义》第六○回:「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也作「朗读」。
《漢語大詞典》:读诵(讀誦)
阅读,诵读。汉书·儿宽传:“时行赁作,带经而鉏,休息輒读诵,其精如此。”南史·儒林传·郑灼:“常蔬食,讲授多苦心热,若瓜时,輒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读诵,其篤志如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隶为隶书,古为科斗。盖前一简作科斗,后一简作隶书,释之以便读诵。”
分類:阅读诵读
《漢語大詞典》:诵弦(誦絃)
亦作“ 诵弦 ”。
1.诵读诗歌。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詔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 宋 范成大 《范村午坐》诗:“老便几杖供,慵废诵弦课。”
2.指礼乐教化。 清 陈梦雷 《癸亥春日即事》诗之二:“陪金佳气自葱芊,比户销兵讲诵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