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附言
在正文后面附带说明的话。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后面附我的译文附言,自然无所不可。”
《國語辭典》:副题(副題)  拼音:fù tí
1.加在文章或新闻标题旁边,或下面用作补充说明的标题,称为「副题」。也称为「副标题」。
2.考试命题时,于正题外,另命一副题目,做为备用。
《漢語大詞典》:旁喻
反复举例说明。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兼举其义者,谓之旁喻。” 明 杨慎 《鸢飞鱼跃》:“ 陈公 此言凿凿乎圣贤之真传,不待曲説旁喻而切於日用。”
《國語辭典》:图鉴(圖鑑)  拼音:tú jiàn
以图画、照片为主,并附有文字说明的著作。如:「昆虫图鉴」、「中草药图鉴」。
《国语辞典》:喻体(喻体)  拼音:yù tǐ
譬喻句中所要说明的主体。如《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句中的「肤」。
《漢語大詞典》:遮诠(遮詮)
佛教语。谓从反面来说明事理。与“表詮”共称二诠。如说盐,不淡是遮,云咸是表;说水,不干是遮,云湿是表。而谓遮者遣其所非,表者显其所是。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般若》之遮詮,即所以表《湼槃》之真际。明乎《般若》实相义者,始可与言《湼槃》佛性义。”
《漢語大詞典》:遍谈(徧談)
遍语。谓一一说明。 晋 夏侯湛 《从祖叔权幼权序》:“﹝ 叔权 ﹞弟 荣 ,字 幼权 ,幼聪慧,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輒识之。 文帝 闻而请焉。宾客百餘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徧谈,不谬一人。帝深奇之。”徧,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 裴松之 注引《世语》作“遍”。
分類:一一说明
《漢語大詞典》:陈示(陳示)
陈述说明。北史·僭伪附庸传·冯弘:“会 太武 使给事中 王德 陈示成败, 崇 ( 冯崇 )遣 邈 ( 冯邈 )入朝。”南史·梁河东王誉传:“﹝ 元帝 ﹞又令 信州 刺史 鲍泉 讨 誉 ,并陈示祸福。”
《漢語大詞典》:鬯宣
畅达说明。鬯,通“ 畅 ”。 清 龚自珍 《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餘小事,头绪尚多,未易鬯宣。”
分類:畅达说明
《國語辭典》:阐述(闡述)  拼音:chǎn shù
说明叙述。如:「这位学者精辟的阐述人生真谛,扩大了大家的精神领域。」
《國語辭典》:插图(插圖)  拼音:chā tú
书籍或报刊杂志中插印的图画、照片。具有说明内容的作用。也称为「插画」。
《國語辭典》:暗场(暗場)  拼音:àn cháng
戏剧中或有一节故事,不必在舞台前演出,仅由剧中人用言语代过,观众便可会意,称为「暗场」。
《國語辭典》:例题(例題)  拼音:lì tí
根据原则所举的问题而加以解释,以做为原则的具体说明。如:「举例题说明,使理论更容易了解。」
《漢語大詞典》:诠谛(詮諦)
解释说明。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詮諦。”
分類:解释说明
《漢語大詞典》:譬称(譬稱)
譬晓说明。荀子·非相:“端诚以处之,坚彊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 汉 刘向 说苑·善说:“譬称以諭之,分别以明之。”
分類: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