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赃污(贓汙)  拼音:zāng wū
1.贪污受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
2.诬蔑、毁谤他人的名誉。《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我好耽耽坐在这里,却与谁有约束?把这等话赃污我!」
《國語辭典》:反噬  拼音:fǎn shì
1.反咬一口。比喻谋害有恩于己的人,恩将仇报。《新唐书。卷一九三。忠义列传下。蔡廷玉》:「一曰赵、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
2.犯罪者诬告检举人为同谋。如:「检举他,你若没十成十的把握,小心被他反噬一口。」
《漢語大詞典》:梁狱(梁獄)
汉 邹阳 受诬陷系狱,自狱中上书 梁孝王 辩白,终获释。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以“梁狱”代指冤狱。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苏武 元还 汉 , 黄公 岂事 秦 。 楚 筵辞醴日, 梁 狱上书辰。” 唐 杜甫 《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诗:“ 梁 狱书应上, 秦 臺镜欲临。独醒时所嫉,羣小谤能深。”
《國語辭典》:莫须有(莫須有)  拼音:mò xū yǒu
恐怕有、也许有。《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后用来比喻诬陷的事情。《聊斋志异。卷四。田七郎》:「杀人莫须有!至辱詈搢绅,则生实为之,无与叔事。」
《漢語大詞典》:谗诬(讒誣)
谗害诬陷。 宋 欧阳修 《重读〈徂徕集〉》诗:“谗诬不须辨,亦止百年间。” 清 刘大櫆 《祭顺天府丞余公文》:“呜呼!以公纯德,老而迫蹙,横被谗诬,竟死於狱。”
分類:谗害诬陷
《漢語大詞典》:加诬(加誣)
虚构诬陷。汉书·王尊传:“浸润加诬,以復私怨。” 唐 刘禹锡 《谢上连州刺史表》:“亦缘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竞生口语,广肆加诬。”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五章:“‘那是加诬。’ 剑平 说。”
分類:虚构诬陷
《漢語大詞典》:诬民(誣民)
(1).欺蒙百姓。《孟子·縢文公下》:“ 杨 墨 之道不息, 孔子 之道不著,是邪説诬民,充塞仁义也。”
(2).诬陷臣民。 宋 王安石 《谢手诏慰抚札子》:“自与闻政事以来,遂及期年,未能有所施为,而内外交搆,合为沮议,专欲诬民,以惑圣听。”
《國語辭典》:诬枉(誣枉)  拼音:wū wǎng
故意陷害、冤枉。《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传中。李邕传》:「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是一个少年官人,因仇家诬枉,失了官职。」
分類:诬陷冤枉
《國語辭典》:三字狱(三字獄)  拼音:sān zì yù
宋朝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之罪诬陷入狱,冤死于风波亭上。世人称为「三字狱」。见《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后比喻冤狱。清。康有为〈故四品卿街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候补知府谭君嗣同〉诗:「竟无三字狱,遂以诛董承。」
《漢語大詞典》:冤诬(冤誣)
冤枉诬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起赃》:“涉於疑似者,不妨再审正,恐冤诬良善、无辜而限於大辟也。”
分類:冤枉诬陷
《漢語大詞典》:遭诬(遭誣)
受到诬陷。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之遭诬在理,念太妃老,将惊而戚,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 清 林则徐 《英国趸船及应逐烟贩现已驱逐情形折》:“万一意外遭诬,定予讯明反坐。”
分類:诬陷
《漢語大詞典》:狂噬
(1).疯狂地咬噬。 唐 司空图 《感时》诗:“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2).喻肆意诬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无能执此案而讯其狂噬耳。”
《漢語大詞典》:诬谮(誣譖)
进谗诬陷。汉书·刘向传:“ 显 诬譖 猛 ,令自杀於公车。” 唐 许棠 《寄建州姚员外》诗:“诬譖遭遐謫,明君即自知。”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实 恃恩骄傲,许人荐引,不次拜官,及诬譖斥逐,皆如期而效,士大夫畏之侧目。”
分類:进谗诬陷
《漢語大詞典》:诬词(誣詞)
亦作“ 诬辞 ”。亦作“ 讖辞 ”。
(1).虚假不实之词;言过其实之词。 汉 刘向 说苑·贵德:“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诬词以示之。”旧唐书·文苑传下·李华:“ 华 进士时,著《含元殿赋》万餘言, 颖士 见而赏之,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 华 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 颖士 词锋俊发, 华 自以所业过之,疑其诬词。”
(2).特指诬陷之词。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六:“去年夏,为仇家诬辞所及,幸得脱。”
《漢語大詞典》:峻诋(峻詆)
刻毒诬陷。《汉书·杜延年传》:“间者民颇言狱深,吏为峻詆,今丞相所议,又狱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众心。” 颜师古 注:“峻谓峭刻也。”宋史·刘恕传:“郡守得罪被劾,属吏皆连坐下狱, 恕 独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数转运使深文峻詆。”
分類:刻毒诬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