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巧辩(巧辯)  拼音:qiǎo biàn
1.巧妙的辩论。如:「他常常利用巧辩来掩饰过错。」
2.强辩、强词夺理。唐。魏徵论时政疏〉:「便佞之徒,肆其巧辩。」
分類:巧辩诡辩
《漢語大詞典》:伪辩(僞辯)
犹诡辩。文子·上义:“士为伪辩,久稽而不决,无益于治。”新唐书·萧铣传赞:“﹝ 铣 ﹞係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
分類:诡辩
《漢語大詞典》:曲辩(曲辯)
(1).巧辩;诡辩。《商君书·农战》:“説者得意,道路曲辩。”文子·上仁:“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穷巷多曲辩,而寡见者难喻。”
(2).详细辩驳。 汉 王充 论衡·实知:“虽审一事,曲辩问之,輒不能尽知。”
《漢語大詞典》:苟辨
犹诡辩。辨,通“ 辩 ”。吕氏春秋·怀宠:“君子之説也,非苟辨也;士之议也,非苟语也。”
分類:诡辩
《國語辭典》:佹辩(佹辯)  拼音:guǐ biàn
诡异怪诞的辩说。《淮南子。齐俗》:「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为佹辩。」也作「诡辩」。
分類:诡辩辩之
《漢語大詞典》:觤辨
诡辩。 章炳麟 《说物》:“是以能致知,不然,非解垢为觤辨,则逐于无端崖之辞。”
分類:诡辩
《漢語大詞典》:辩谲(辯譎)
诡辩。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仙:“以辩譎相高,争名贪禄,无復云林之志。”
分類:诡辩
《國語辭典》:狡辩(狡辯)  拼音:jiǎo biàn
狡猾强辩。如:「做错事应勇于承认,而不是一味不负责任地狡辩。」
《漢語大詞典》:三耳
(1).传说 隋 董慎 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 常州 秀才 张审通 掌书记。 慎 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审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 审通 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参阅 施元之 注 苏 诗引 宋 张君房 《脞说》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 先秦 名家诡辩论题之一。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漢語大詞典》:喧言(諠言)
诡辩,能言善辩。諠,通“ 諼 ”。史记·淮阴侯列传:“ 燕 已从,使諠言者东告 齐 , 齐 必从风而服。”
《漢語大詞典》:佹辞(佹辭)
诡辩之辞。引申为旨意特异之辞。
《漢語大詞典》:权诡(權詭)
权诈诡辩。 汉 桓宽 盐铁论·能言:“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文学之至言,去权诡,罢利官,一归之於民。”后汉书·郑太传赞:“ 公业 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偪,挥金僚朋。” 李贤 注:“谓诡辞以对 卓 。”明史·傅宗龙传:“帝愤中枢失职, 嗣昌 以权诡得主知。”
分類:权诈诡辩
《漢語大詞典》:析言破律
谓巧说诡辩,曲解律令。《礼记·王制》:“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郑玄 注:“析言破律,巧卖法令者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尚书奏:‘……今 楷 ( 襄楷 )不陈损益,而务析言破律,违背经义,伪託神灵。’於是论 楷 司寇。”
《漢語大詞典》:胶言(膠言)
诡辩之言。文选·左思〈魏都赋〉:“繆默语之常伦,牵胶言而踰侈。” 张载 注:“ 李尅 书曰,言语辨聪之説,而不度於义者,谓之胶言。”
《漢語大詞典》:离坚合异(離堅合異)
先 秦 “离坚白”和“合异同”两大哲学命题的并称。比喻善辩、诡辩。语出《鲁连子》:“ 齐 辩士 田巴 ,服 徂丘 ,议 稷下 ,毁五帝,罪三王,服五霸,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沉鬱淡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 宋 王禹偁 《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不离坚合异以侈其言,不乱常变古以施其政。”参见“ 离坚白 ”。
《漢語大詞典》:离坚白(離堅白)
分开坚和白。 公孙龙 学派的著名辩论题,与墨经的“盈坚白”相对立。名家认为,一块石头放在面前,“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由此断言,石头的坚和白两种属性是互相分离的。庄子·秋水:“ 公孙龙 问於 魏牟 曰:‘ 龙 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