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察识(察識)
明察识别。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进士、举人、贡士之外,也未必无奇才异能之士,惟试之以事而后可见,贵乎能察识而超拔之。斯能尽一世人才之用,而科目之选并行不悖矣。”
《國語辭典》:辨认(辨認)  拼音:biàn rèn
分别、认清楚。如:「辨认失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四。神宗元丰六年》:「按阅之际,其间或令家丁及以别都保人冒名代试,亦无由辨认。」
《國語辭典》:辨识(辨識)  拼音:biàn shì
辨认识别。如:「草书不容易辨识。」
《漢語大詞典》:识力(識力)
识别事物的能力。 明 钟惺 《读马冲然民部诗喜赠》诗:“识力权古今,声情具质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歷事相为表里。” 朱自清 《诗文评的发展》:“这种客观的态度,虽然是一般的,但如何应用这种态度,还得靠著者的学力和识力而定。”
分類:识别能力
《漢語大詞典》:八徵
1.谓为识别人才进行的八种考查。六韬·选将:“ 太公 曰:‘知之有八徵: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徵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2.谓生活中所接触的八个方面。列子·周穆王:“觉有八徵,梦有六候。奚谓八徵?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徵,形所接也。”
《漢語大詞典》:鉴拔(鑑拔)
亦作“鉴拔”。 谓识别选拔人才。后汉书·郑玄传:“ 玄 称 渊 为国器, 嘏 有道德。其餘亦多所鉴拔,皆如其言。”新唐书·李敬玄传:“ 太玄 坐免官十年。 敬玄 廉知之,擢为 郑州 司功参军,后至祕书少监、 申王 师,以德行闻。其鉴拔率若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独孤及:“ 及 性孝友,喜鑑拔。”
《國語辭典》:记号(記號)  拼音:jì hào
1.标记符号。《红楼梦》第七七回:「又命将那几包不能辨得的药也带了去,命医生认了,各记号上来。」也作「记认」。
2.用作标记的符号。如:「他的行李都已做记号了。」也作「记认」。
《漢語大詞典》:指佞草
传说中能识别奸伪的草。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尧 时有屈軼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多慙指佞草,虚效倾心藿。”亦省称“ 指佞 ”。 唐 李咸用 《题友生丛竹》:“指佞不长生,蒲萐今无种。” 宋 范仲淹 《和庞殿院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分類:识别奸伪
《國語辭典》:标志(標誌)  拼音:biāo zhì
1.表明特徵、识别的记号。如:「交通标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注》:「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叙述,标志而已。」
2.显示。如:「此次的成果展,标志著本厂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的初步成功。」
《漢語大詞典》:耳识(耳識)
(1).佛教语。“六识”之一。指耳根对声境所发生的识别作用。 清 吴伟业 《赠刘虚受》诗之一:“悟物谈功进,忘情耳识空。” 清 龚自珍 《〈蒙古象教志〉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识非殊,虽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讚叹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参见“ 六识 ”。
(2).犹赏识。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哼!‘孰谓 鄹 人之子知礼乎?’我那么恭维他,他才不大耳识我。”
《國語辭典》:六识(六識)  拼音:liù shì
佛教上指感官接触环境时,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活动)的分别作用。
《漢語大詞典》:特徵
1.特别征召。别于平常的乡举里选。《后汉书·郎顗传》:“天之生 固 ,必为圣 汉 ,宜蒙特徵,以示四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 建光 中,公车特徵,至拜侍中。” 金 元好问 《王黄华墓碑》:“避 汉 末之乱,徙居 辽东 。 曹公 特徵,不应,隐居终身。”
2.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这假面上,大约一定得表示出这角色的特征,一面也是这角色的脸相的规定。” 曹禺 《雷雨》第一幕:“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白色,一般人说这就是贵人的特征。”
3.特点。 周恩来 《目前军阀混战的形势》:“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 中国 革命的特征,这是 中国 经济基础的产物。” 秦牧 《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形象是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
《漢語大詞典》:论能(論能)
识别贤能。管子·法法:“世无公国之君,则无直进之士;无论能之主,则无成功之臣。”
分類:识别贤能
《國語辭典》:认清(認清)  拼音:rèn qīng
辨别清楚。如:「认清事实」。
《漢語大詞典》:了别
佛教语。分别;识别。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四:“识能了别,詮有内心。心有非无,合名唯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即此色、空,是五识了别所行之境;即此自、他,是末那了别所行之境。”
《國語辭典》:口令  拼音:kǒu lìng
1.于作战、军队操练或做体操时,以简短的术语所下达的口头命令。《文明小史》第五六回:「两面奏起军乐,洋教习一马当先,喊著德国操的口令。」
2.一种用以识别敌我的口头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