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證明  拼音:zhèng míng
引證确实。《晋书。卷五○。曹志传》:「父子證明,足以为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你道这女儿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债,一生證明讨命,可不利害么?」
《漢語大詞典》:照牒
宋 代一种证明身份的官方文书。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高公轩 ﹞为 沧州 仪曹,考满,哀鸣於外臺及将曰:‘自惟孤寒,无从求知於当路,但各乞一改官照牒,障面而归,以张乡閭,足矣。’人皆怜而与之…… 蔡元长 时当国,闻之,遂下令,今后不得妄发照牒。”
《漢語大詞典》:行牒
(1).出行时用以证明身分的凭证。新唐书·百官志一:“天下关二十六,有上、中、下之差。度者,本司给过所;出塞踰月者,给行牒。”
(2).行移公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生愁怖,终夜不枕。次日侦听,则已行牒讥察,收藏者弃市。”
《國語辭典》:论题(論題)  拼音:lùn tí
讨论的题目。逻辑学上指论者所主张,但真实性尚需證明的命题。如:「对这个论题,大家都没兴趣,以至发言者寥寥无几。」
《漢語大詞典》:解由
宋 元 时官吏调任时的证明文书。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陈谔捣油》:“﹝ 陈諤 ﹞尝为 越 学正,满替,往 婺 之廉司取解由……别注他缺。”金史·百官志一:“凡内外官之政绩,所歷之资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秩满皆备陈於解由,吏部据以定能否。”《元典章·吏部三·圣政一》:“所在亲民长官……任满之日,於解由内明注此年农桑勤惰,赴部照勘。”
《漢語大詞典》:拟论(擬論)
(1).指拟立为太子之说。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初, 文帝 与 平原侯 植 并有拟论, 文帝 曲礼事 彧 。”
(2).科学上有待证明的假设。 李四光 《跟着中国科学翻了身的地质学》:“一切科学的活动,必须在理论或拟论的指导下进行。”
《國語辭典》:印證  拼音:yìn zhèng
互相證明。《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将经文大书,下面采诸经子史的话印證,教子弟们自幼习学。」
《國語辭典》:印花  拼音:yìn huā
1.在纸或布上所印的各种图案花样的统称。
2.由政府出售,作为课税用的有价税票。参见「印花税票」条。
《漢語大詞典》:长檄(長檄)
(1).长牒。给行远路者以某种证明的文书。后汉书·安帝纪:“其各勑所部长吏,躬亲晓喻。若欲归本郡,在所为封长檄;不欲,勿强。” 李贤 注:“长檄犹今长牒也。”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 青州 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 贾逵 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稟食。”
(2).长篇檄文。 元 张宪 《匡复府》诗:“ 扬州 都督开三府,十万强兵猛如虎。 骆生 长檄 魏生 谋,大义精忠照千古。”
《國語辭典》:关照(關照)  拼音:guān zhào
1.通知。《老残游记》第三回:「到上房关照一声,说,有先生来看病。」
2.照顾供应。《文明小史》第五一回:「这里上等舱每房都有一个伺候的仆欧,茶水饮食都是他来关照。」
《漢語大詞典》:参直(參直)
参验证明。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名辩思潮的批判》:“从正面来指示出一种认识还不够,还须从反面来指示它,便是所谓‘兼指’。假若再从侧面来证明,便是所谓‘衡指’,‘参直’。‘参直’者,参证也。”
《漢語大詞典》:互证(互證)
相互证明。 清 江藩 国朝汉学师承记·顾炎武:“酌古通今,旁推互证。”
分類:相互证明
《國語辭典》:结状(結狀)  拼音:jié zhuàng
泛指契约或證明书之类的文书。《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问众僧要了本房僧人在逃的结状,一同宋喜来回覆提点。」
《漢語大詞典》:地照
由政府颁发的证明对土地有所有权的执照。 周保中 《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日 寇﹞在占领区推行保甲制度……施行奴化教育,大量收缴地照和民间枪支。”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地分好了,政府就要发地照。”
《漢語大詞典》:取结(取結)
领取地方官府的证明文书。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不必太谦,我便向府县取结。”
《國語辭典》:论据(論據)  拼音:lùn jù
立论的根据。如:「任何主张都应有充足的论据,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胡培翚列传》:「其释官则以《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与《仪礼》相参證,论据精确,足补注疏所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