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19,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争论
考论
论政
大论
论谏
面论
论秀
上论
论罪
论士
试论
论述
陈论
崇论
戏论
《國語辭典》:争论(爭論)  拼音:zhēng lùn
1.争相辩论,不肯退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邻人墓道,邻人与他争论。」《文明小史》第二○回:「魏榜贤还要同他争论,倒是贾子猷瞧著,恐怕被人家听见不雅,劝他们不要闹了,他二人方才住嘴。」
2.计较。《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这个何必计较?三位老爷来住,请也请不至,随便见惠些须香资,僧人那里好争论?」
《國語辭典》:考论(考論)  拼音:kǎo lùn
推考论断。《书经。孔安国。尚书序》:「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
分類:考查论证
《國語辭典》:论政(論政)  拼音:lùn zhèng
议论政事。如:「总统大选的消息,是近日各方论政的焦点。」
《漢語大詞典》:大论(大論)
(1).正大的议论或理论。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下:“不闻大论,则志不弘;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唐 韩愈 《进学解》:“ 荀卿 守正,大论是弘。”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推吐赤心,敷建大论。”
(2). 吐蕃 官号。论,藏文blon,王族、大臣。旧唐书·吐蕃传上:“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官有大相曰论茝,副相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
《漢語大詞典》:论谏(論諫)
(1).论述讲谏的方法。 宋 苏洵 《谏论上》:“古今论諫,常与讽而少直,其説盖出於 仲尼 。”
(2).议论和进谏。 宋 陆游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之一:“论諫寧中止,谋謨不苟同。”
《漢語大詞典》:面论(面論)
当面评论。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太宗 尝谓 无忌 等曰:‘朕闻主贤则臣直,人若不自知,公宜面论,攻朕得失。’”
分類:当面评论
《漢語大詞典》:论秀(論秀)
选拔秀士。论,通“ 抡 ”。 清 刘大櫆 《阮君墓志铭》:“自命乡论秀之法废,而士之独善其身,不获登仕版於朝者,多湮没不见纪録。”
分類:选拔
《骈字类编》:上论(上论)
后汉书郅恽传积弩将军傅俊素闻恽名乃礼请之上为将兵长史授以军政百姓悦服俊还京师而上论之恽耻以军功取位辞归乡里罚韩愈送文畅师诗上论古之初所以施赏
《國語辭典》:论罪(論罪)  拼音:lùn zuì
依法判处罪刑。《旧唐书。卷八五。列传。唐临》:「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福惠全书。卷五。莅任部。禀帖赘说》:「则按律宜照年追纳,田没入官,计亩论罪。」
分類:论罪定罪
《漢語大詞典》:论士(論士)
(1).议论之士。吕氏春秋·乐成:“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 中山 之不取也,奚宜二篋哉?” 高诱 注:“论士,议士也。”
(2).评论人才。晋书·外戚传·褚爽:“ 爽 少有令称, 谢安 甚重之,尝曰:‘若 期生 不佳,我不復论士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
《漢語大詞典》:试论(試論)
指科举考试的策论。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 夫之 童年,曾于先君篋中,见公试论一帙,今忘之矣。记其髣髴清健朴亮,似 杨贞復 手笔。至论 留侯 用四皓争太子,非大臣体, 王茂弘 不得为纯忠,盖补纲目所未及也。”
《國語辭典》:论述(論述)  拼音:lùn shù
议论、述作。《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后百有馀年,而孔子论述六艺。」宋。欧阳修〈读书〉诗:「平生颇论述,诠次加点窜。」
《漢語大詞典》:陈论(陳論)
陈事论述。《晋书·王羲之传》:“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旧唐书·魏徵传:“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不从輒应,便恐此事即行。”
分類:陈事论述
《骈字类编》:崇论(崇论)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國語辭典》:戏论(戲論)  拼音:xì lùn
佛教称违反真理,对善法的增长没有任何利益的言论。《中论》卷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