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直疏
谓直接记录。梁书·武帝纪下:“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
分類:直接记录
《國語辭典》:录取(錄取)  拼音:lù qǔ
考取或录用。如:「他今年参加大学联考,很幸运地被录取了!」
《國語辭典》:簿记(簿記)  拼音:bù jì
1.记录的工作。《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教学则簿记课业,供奉几案、纸笔,皆预偫焉。」
2.会计工作中依一定格式,记载有关出纳项目的技术。如:「一般说来,商科的学生都有簿记的课程。」
《國語辭典》:司房  拼音:sī fáng
1.刑房,州县衙门里负责记录口供、管理案卷的部门。元。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正在司房里攒文书哩,一应閒杂人等,都不放过去。」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我更著你大欢喜哩,张千,司房中唤出那张秉彝来者。」
2.管刑狱的官吏。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取官绵纸一张,著司房责下口词,等他夫妻两个画了准伏,当堂判个斩字。」
《漢語大詞典》:欠籍
记录欠负的簿籍。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蹙,死亡过半,而欠籍不除。”
分類:记录簿籍
《漢語大詞典》:纪过(紀過)
记录过失。纪,通“ 记 ”。 前蜀 杜光庭 《上元玉局化众修黄箓斋词》:“三官纪过,五帝司非。”
分類:记录过失
《漢語大詞典》:主记(主記)
(1).主管记录。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
(2).犹记室。掌管文书的官吏。 唐 李德裕 《掌书记厅壁记》:“以右拾遗 杜君 为主记。”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后汉朔方太守碑阴》:“衙主记掾 杨綬 。”
(3).指担任财物出纳工作的人员。 元 郑太和 《郑氏规范》:“设主记一人,以会货泉穀粟出纳之数。凡穀匣收满,主记封记,不许擅开。”
《國語辭典》:禄籍(祿籍)  拼音:lù jí
1.登录爵禄的册子。比喻福禄和声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出:「臣稽首,叫九阍,开聋启聩;宣命司,检禄籍,何故差池。」《聊斋志异。卷八。司文郎》:「君向以小忿,误杀一婢,削去禄籍;今笃行已折除矣。然命薄不足任仕进也。」
2.为官食禄的簿籍。《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怀公恐重耳在外为变,乃出令:『凡晋臣从重耳出亡者,因亲及亲,限三个月内俱要唤回。如期回者,仍复旧职,既往不咎。若过期不至,禄籍除名,丹书注死。』」
《漢語大詞典》:宦籍
记录官员名位的簿册文书。史记·蒙恬列传:“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毅 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 高 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 郭沫若 《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后来 尼让牟 入了宦籍,竟做到当时的教王 阿尔士朗 (AlpArslan)的宰相。”借指任职为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宠待大臣:“ 陈中丞 时夏 宦籍 滇南 ,上因其母老,特命 云 贵 有司置传,送其母至其任所。”
《漢語大詞典》:别纪(别紀)
正史外记录遗闻佚事所成之书。 姚华 《论文后编》:“纪始於吕氏春秋,而帝纪兴於史记, 吕 书纪言, 迁 书纪事……餘若外纪、别纪之属,都成著书。”参见“ 别传 ”。
《國語辭典》:别传(別傳)  拼音:bié zhuàn
本传以外,另举些遗闻逸事以补充本传的传记文,称为「别传」。如《后汉书。董卓传》注引《董卓别传》。
《漢語大詞典》:籍录
登记录用。 明 唐顺之 《常熟县二烈祠记》:“自古奸人篡窃,而其故臣不幸以才见籍録。于斯之时,彼有弃瑕用讐之图,而我有佯合观衅之便。”
《國語辭典》:招状(招狀)  拼音:zhāo zhuàng
承认罪状的供词。元。戴善甫《风光好》第四折:「这是他诳君的招状,亲笔的情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高宗见了招状,大骂:『欺君贼婢!』」也称为「伏状」、「招伏」。
《漢語大詞典》:赏录(賞録)
(1).赏赐财物和把功劳记录在案。《后汉书·郎顗传》:“立春以来,未见朝廷赏録有功,表显有德,存问孤寡,賑恤贫弱。”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復增邑千户,合二千户” 裴松之 注引《荀彧别传》:“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前所赏録,未副 彧 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户邑。” 清 张庚 《画徵续录·张宗苍张述渠》:“ 乾隆 十六年,恭遇圣驾南巡, 宗苍 以画册进呈,蒙恩赏録,即命入都祗候清廷。”
(2).欣赏录用。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三:“絃絶空咨嗟,形音谁赏録。”
《漢語大詞典》:备忘(備忘)
谓记录下以备遗忘时查阅。 明 海瑞 撰有备忘集。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所记更为简略,系备忘性质。”
《漢語大詞典》:役要
记录工役姓名人数的簿册。周礼·地官·乡师:“既役,受州里之役要,以攷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 贾公彦 疏:“役要,则役人簿要。” 孙诒让 正义:“《大司马》云:‘大役属其植,受其要。’注云:‘要,簿书也。’即此所谓役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