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标识(標識)  拼音:biāo zhì
1.表明特徵的记号。三国魏。嵇康 声无哀乐论:「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把盛油的桶儿,一面大大写个『秦』字,一面写『汴梁』二字,将油桶做个标识,使人一览而知。」
2.标明、显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预以红旗插于水中,标识地分远近。」
《漢語大詞典》:古记(古記)
(1).记载古事的书籍。汉书·平帝纪:“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軺传,遣诣京师。”
(2).旧时留下的记号。《四游记·灵光在斗梓宫投胎》:“若无三般古记,便不是我送来的。”
(3).旧话;故事。《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他还説了一大些不该休了老婆,不该替人写休书的古记哩。” 清 方苞 《七思·妻蔡氏》:“昼娱姑兮诵古记,夜助我兮龡荆燧。”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到晚来便讲些老话儿,説些古记儿,引得他困了好睡。”
《國語辭典》:标记(標記)  拼音:biāo jì
1.标明、表记。《古文苑。卷一九。碑。楚相孙叔敖碑》:「念意自然,刻石铭碑。千载表绩,万古标记。」《水浒传》第九四回:「宋某于功绩簿上,一一标记明白。」
2.标志、符号。如:「正字标记」。
《國語辭典》:暗号(暗號)  拼音:àn hào
秘密的口令或记号。《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吕布一声暗号,众军齐入,喊声大举。」《红楼梦》第九回:「秦钟趁此和香怜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小恭,走到后院说私己话。」
《國語辭典》:标帜(標幟)  拼音:biāo zhì
用以识别的旗帜或记号。《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大梁城中迫隘,欲展外城,先立个标帜,候今冬农隙之时,兴工板筑。」也作「摽帜」。
《國語辭典》:拈阄(拈鬮)  拼音:nián jiū
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随意拈取一个,来决定事情。《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岱曰:『我与你拈阄,拈著的便去。』」《红楼梦》第三七回:「迎春道:『依我说,也不必随一人出题限韵,竟是拈阄公道。』」也称为「拔虎须」、「探阄」、「抓阄」、「抽签」。
《國語辭典》:标明(標明)  拼音:biāo míng
标示清楚。《晋书。卷九一。儒林列传。徐邈》:「开释文义,标明指趣。」《隋书。卷四五。文四子列传。房陵王勇》:「若不标明典宪,何以肃清天下!」
《國語辭典》:标志(標誌)  拼音:biāo zhì
1.表明特徵、识别的记号。如:「交通标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注》:「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叙述,标志而已。」
2.显示。如:「此次的成果展,标志著本厂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的初步成功。」
《漢語大詞典》:黄章
黄颜色的标志。古代军队以五种颜色作记号,用以分别队伍的前后次序。尉缭子·轻卒:“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亡章者有诛。”
《國語辭典》:文面  拼音:wén miàn
脸上刺纹。《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南平獠传》:「有文面濮,俗镂面,以青涅之。」《刘知远诸宫调。第二》:「太原府文面做射粮,欲待去却徊徨。」也作「纹面」。
《国语辞典》:打叉  拼音:dǎ chā
1.在文件上画个叉,以示错误或做记号。如:「我第一题答错了,老师在试卷上打叉。」
2.交叉。《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楼上细软箱笼,大小共十六只,写三十二条封皮,打叉封了。」
《國語辭典》:画押(畫押)  拼音:huà yā
在文书契约上签名或签字表示负责、认可。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押字》:「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红楼梦》第二三回:「叫他写了领字,贾琏批票,画了押,登时发了对牌出去。」也作「画柙」。
《漢語大詞典》:手号(手號)
(1).手上的雕青记号。《元典章·兵部一·新附军》:“十九年间,钦奉圣旨节该亡 宋 军人有手号的招收,无手号的休招收者。”
(2).用手作姿势为记号来表示意思。 宋教仁 《宋渔父日记·一九○五年七月三十日》:“ 孙逸仙 復布告此会宗旨讫,復由各人自书誓书,传授手号。”
《國語辭典》:抓阄(抓鬮)  拼音:zhuā jiū
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捲或纸团中,拈取其中一个,以取决事情。如:「既然名额有限,只好以抓阄来决定人选。」也称为「拈阄」。
《漢語大詞典》:朱红标判(硃紅標判)
旧时官员批阅公文时用红笔作的点、圈、勾等记号。《醒世姻缘传》第七回:“拆开看时,里面却是半张雪白的连四纸,翠蓝的花边,焌黑的楷书字,大大硃红标判,方方的一颗印。”亦省作“ 硃判 ”。《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那硃判的日子下面还有‘五百’二字,翻面就照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