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讥排(譏排)
讥刺排调。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章奏不絶,讥排姦倖。” 宋 王安石 《和王微之登高斋》之一:“君知富贵亦何有,諂誉未足偿讥排。”
分類:讥刺排调
《國語辭典》:尖酸  拼音:jiān suān
尖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外貌解劝之中,带些尖酸讥评。」
《国语辞典》:鳖缩头(鳖缩头)  拼音:biē suō tóu
讥刺人藏匿不敢出来。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豪民遗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
《漢語大詞典》:讥论(譏論)
讥刺和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夫衣无蔽肤之具,资无谋夕之储,而高谈 陶朱 之术,自同 猗顿 之策,取讥论者,其理必也。”诗·桧风·桧谱“於是 檜 之变风始作” 唐 孔颖达 疏:“言 季札 闻此二国之歌,不復讥论,以其国小故也。”
《漢語大詞典》:贬刺(貶刺)
指斥讥刺。后汉书·韦义传:“﹝ 韦义 ﹞又讥切左右,贬刺 竇氏 。” 清 朱大韶 《左氏短丧说》:“ 晋侯 与诸侯宴,使诸大夫舞,歌诗必类,《传》载其事,而无贬刺之文。”
分類:讥刺
《漢語大詞典》:讥俗(譏俗)
讥刺批判鄙陋庸俗的风气。 汉 王充 论衡·别通:“上自 黄帝 ,下至 秦 汉 ,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身不服事,而著君道臣节之书;不交於世,而作讥俗救生之论。”南史·隐逸传序:“若夫 陶潜 之徒,或仕不求闻,退不讥俗,或全身幽履,服道儒门。”
《漢語大詞典》:诮讪(誚訕)
讥刺和诽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时妻党多任京秩,恐见誚訕。”
分類:讥刺诽谤
《漢語大詞典》:负讥(負譏)
受到讥刺。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元康 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髮倮身之饮,对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希世之士,耻不与焉。”
分類:讥刺
《漢語大詞典》:讥诽(譏誹)
讥刺诽谤。《南齐书·江谧传》:“讥诽朝政,訕毁皇猷,遍蚩忠贤,歷詆臺相。”
分類:讥刺诽谤
《漢語大詞典》:讥恶(譏惡)
(1).谓讥责丑恶的事物。 汉 张衡 《陈事疏》:“褒美讥恶,有心皆同。”
(2).喜好讥刺的恶行。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二·彦琮》:“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國語辭典》:激刺  拼音:jī cì
1.指责、讽刺。《后汉书。卷八○。文苑列传上。崔琦》:「岂独吾人之尤,君何激刺之过乎?」宋。苏轼 杜处士传:「子能详微意,知所激刺,亦无患子矣。」
2.刺激、打击。如:「他受了丧父的激刺,精神变得有些恍惚。」《黄绣球》第二九回:「黄通理却是最愤激、最镇静的人,想想这件事,怕总说得容易做得难,禁不住黄绣球天天激刺,也就大为发作。」
《漢語大詞典》:诮噪(誚譟)
谴责和讥刺。后汉书·方术传论:“至乃誚譟远术,贱斥国华,以为力诈可以救沦敝,文律足以致寧平。”
分類:谴责讥刺
《漢語大詞典》:刺戒
讥刺告戒。汉书·杜周传:“ 凤 白之太后,太后以为故事无有。 钦 復重言:云‘殷监不远,在 夏后氏 之世’。刺戒者至迫近,而省听者常怠忽,可不慎哉!”
分類:讥刺告戒
《漢語大詞典》:刺儿(刺兒)
(1).尖锐象针的东西。喻含有讥刺意味。 茅盾 《委屈》:“ 张老太太 老觉得 李二奶奶 那一对顾盼之间带着刺儿的眼睛,无休无止的在她身上溜来溜去。” 老舍 《四世同堂》九:“ 瑞宣 本不想得罪人,但是一遇到 冠先生 这路人,他就不由的话中带着刺儿。” 蒋子龙 《赤橙黄绿青蓝紫》:“ 解净 不搭腔,假装听不出他们话里的刺儿。”
(2).喻差错,缺点,毛病。《花城》1981年第3期:“可你说那诗文,种豆生蛆,种瓜得刺儿,落下一个罪名。”《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这是庄稼地?这是荒草滩!’ 吕氏 站在地头,一锄未动,却挑不尽的刺儿。”
《國語辭典》:调犯(調犯)  拼音:tiáo fàn
挑拨是非,蓄意捉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怕人家调犯,『早共晚夫人见些破绽,你我何安?』」也作「调发」、「调泛」、「挑泛」。
分類:讥刺作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