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鼓点(鼓點)
(1).旧时夜间击鼓计时所敲击的点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每更鼓点,俱要按定,时刻分明,直至黎明攒点。”
(2).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 赵树理 《三里湾·变胡涂为光荣》:“他正评论着 接喜 的手法,忽然听得鼓点儿变了样。”
(3).戏曲中鼓板的节奏,用来指挥其他乐器。
《國語辭典》:分秒  拼音:fēn miǎo
一分一秒。指极短的时间。如:「真是时间不饶人,分秒赛黄金。」
分類:计时时间
《漢語大詞典》:走时(走時)
(1).走运,交好运。《糊涂世界》卷三:“我这个媒人真真是不走时,弄得两头不落好。” 徐兴业 《金瓯缺》第一部第九章二:“‘人要走时,狗要逢主。’一个公相的高邻发表他的高见,‘这两年,咱们这位高邻公相大人也算是不走时运了。’”
(2).钟表的计时走动。如:这只表走时准不准?
《漢語大詞典》:刻蜡(刻蠟)
刻烛。相传古人在蜡烛上刻度计时。 唐 韩偓 《妬媒》诗:“多为过防成后悔,偶因翻语得深猜。已嫌刻蜡春宵短,最恨鸣珂晓鼓催。应笑 楚襄 仙分薄,日中长是独裴回。”蜡,一本作“ 烛 ”。
《漢語大詞典》:县壶(縣壺)
(1).漏水计时壶。即后世漏壶的原始形式。
(2).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后以“悬壶”称行医卖药。“悬壶”也写作“县壶”。 明 吴承恩 《寿王可斋七帙障词》:“膝下儿孙,庆县壶之有继;门前宾客,喜絜榼之方来。”
《國語辭典》:水漏  拼音:shuǐ lòu
古代计时的器具。壶中盛水,滴漏不绝,按其刻度,以计时间。
《國語辭典》:漏壶(漏壺)  拼音:lòu hú
古代计时所用的铜壶。宋。苏轼〈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诗:「秋风吹雨凉生肤,夜长耿耿添漏壶。」
《漢語大詞典》:钟鼓楼(鐘鼓樓)
亦作“ 鐘皷楼 ”。 放置钟鼓的楼。古代用以计时报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有两楼对峙,谓之‘鐘皷楼’,上有太史局生,测騐刻漏,每时刻作鸡唱,鸣皷一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城北鐘鼓楼,每夕委官及校尉直更。” 魏巍 《挤垮它》:“离房不远,还有一座跟 中国 一样美丽的小钟鼓楼。”
《漢語大詞典》:箭刻
箭漏的刻度。古代以铜漏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漏箭按所刻符号指示时辰。 元 萨都剌 《寒夜即事次韵呈许荣达》:“箭刻未移寒漏浅,江声渐少夜潮枯。”
《漢語大詞典》:山漏
山中的计时器。 晋 慧要 在 庐山 立十二叶芙蓉于泉水中,因流转动,以定十二时。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释道祖附录·慧要传》。 唐 王勃 《焦岸早行和陆四》:“猨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 清 汪懋麟 《再过借树园宿骋怀堂》诗:“听曲不知山漏转,临风微觉葛衣凉。”
《漢語大詞典》:秋箭
秋日计时的漏箭。借指秋时。 唐太宗 《度秋》诗:“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
《漢語大詞典》:木表
(1).木标。立木书字,以为标记。后汉书·盖勋传:“ 羌 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勋 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於此。’” 李贤 注:“表,标也。”三国志·魏志·田畴传:“ 建安 十二年, 太祖 北征 乌丸 ……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於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进军。’”
(2).指用于测日影计时的木制标杆。《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 穰苴 先至军中,唤军吏立木为表,以察日影…… 穰苴 候至日影移西,军吏已报未牌,不见 庄贾 来到,遂吩咐将木表放倒,倾去漏水,竟自登台誓众,申明约束。”
(3).树木的外层。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唐 孔颖达 疏:“歰者故为木桴,桴,谓木表之麤皮也。”
(4).树梢。 唐 顾况 《在滁苦雨归桃花崦伤亲友略尽》诗:“丽景变重阴,洞山空木表。”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因见日未出木表,光景清异。”
《漢語大詞典》:仪漏(儀漏)
即漏刻。因漏刻是计时的仪器,故名。《宋书·律历志下》:“自非帝者有造,则仪漏或闕,岂能穷密尽微,纤毫不失。”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加以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氂,心穷筹筴,考课推移,又曲备其详矣。”
《國語辭典》:手表  拼音:shǒu biǎo
1.系于手腕的小表。也作「手表」。
2.亲手书写表章。《资治通鉴。卷二九四。后周纪五。世宗显德五年》:「辛丑,冯延鲁、钟谟来自唐,唐主手表谢恩。」
3.亲手书写的表章。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二。齐王僧虔答录古来能书人名》:「时人善学人书,写羲之手表,出示不觉,后日几欲乱真。」
《國語辭典》:手表(手錶)  拼音:shǒu biǎo
系于手腕的小表。也作「手表」。
《漢語大詞典》:小刻
(1).古代的计时单位。分一昼夜为一百刻,每刻六十分,一百刻共六千分。 秦 汉 以后,又分一昼夜为十二时,则每时为五百分,亦即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命名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这是大刻。再将零数二十分,分为二小刻,每小刻各十分,命名为初初、正初,分别置于初一、正一之上。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百刻
(2).木板上雕成的小缺口。 宋 朱熹 周易本义·筮仪:“格以横木板为之……当中为两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为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许。”
《漢語大詞典》:彤壶(彤壺)
朱漆漏壶。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女童队》:“彤壶漏箭,随鸡唱以渐移;絳节綵髦,闻凤簫而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