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语韵》:誓许(誓许)
高启诗千金买得利匕首摩挲誓许酬相知
《漢語大詞典》:设誓(設誓)
立下誓言;起誓。 元 吴莱 《检故庋得故洪贵叔所书李铁枪本末寄洪德器》诗:“茫然即断指,设誓如刳羊。”《水浒传》第四八回:“当下 宋江 在马上,看了 祝家庄 那两面旗,心中大怒,设誓道:‘我若打不得 祝家庄 ,永不回 梁山泊 。’” 清 叶廷琯 《桃花夫人祠题壁》诗:“设誓定偿同穴愿,报恩何异坠楼时。”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地主压迫农民》:“所以该乡农民异常愤激,乃召集全乡会员开会,当天设着香案,对天设誓,以后世世代代不耕 陈 姓之田。”
《國語辭典》:立誓  拼音:lì shì
立下誓言,发誓。如:「他立誓要洗刷前耻,重新做人。」
分類:立誓
《國語辭典》:发誓(發誓)  拼音:fā shì
立誓。《西游记》第三○回:「他那日对天发誓,亲笔写了贬书,怎么又肯想我,又肯著你远来请我。」《红楼梦》第五二回:「因自那日鸳鸯发誓决绝之后,他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也作「发咒」。
《漢語大詞典》:本誓
根本的誓愿。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皇帝以湛然法身,不捨本誓。”
分類:根本誓愿
《漢語大詞典》:誓辞(誓辭)
见“ 誓词 ”。
《國語辭典》:誓词(誓詞)  拼音:shì cí
立定决心的言辞。如:「宣读誓词」。
《漢語大詞典》:约誓(約誓)
谓以誓言相约信。汉书·韩延寿传:“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汉 郑玄 笺:“执其手与之约誓示信也。”三国志·蜀志·陈震传:“即日张旍誥众,各自约誓。”
分類:誓言相约
《漢語大詞典》:惜誓
楚辞篇名。作者不详,或谓 汉 贾谊 作。 王逸 注:“《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 贾谊 ,疑不能明也。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约也。言哀惜 怀王 与己信约而復背之也。古者君臣将共为治,必以信誓相约,然后言乃从而身以亲也。盖刺 怀王 有始而无终也。”亦借指遭谗见忌的怨愤之作。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康有为 《去国吟》:“或劝蹈海未忍去,且歌《惜誓》留人间。”
《漢語大詞典》:私誓
个人之间立的誓言。左传·襄公十八年:“ 卫 ( 夙沙卫 )杀马於隘以塞道。 晋 州绰 及之,射 殖绰 ,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顾曰:‘为私誓。’ 州绰 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后缚之。”
分類:个人誓言
《高级汉语词典》:告誓
宣誓;祷告
《漢語大詞典》:训誓(訓誓)
(1).尚书六体中的训与誓的并称。训乃教导之词,誓则用于军旅。 唐 元稹 《制诰序》:“制誥本於之誥命、训誓,皆一时之约束也。自非训导职业,则必指言美恶,以明诛赏之意焉。”参见“ 六体 ”。
(2).谓训导告诫军旅。魏书·陆俟传:“ 高祖 亲幸城北,训誓羣帅。”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骈字类编》:一誓
书序作汤誓疏汤惟一誓武王有三
《國語辭典》:誓词(誓詞)  拼音:shì cí
立定决心的言辞。如:「宣读誓词」。
《漢語大詞典》:重誓
大誓,庄重的誓言。 宋 叶适 《取燕一》:“夫坚守重誓於既亡之 契丹 ,不知 女真 一旦袭其后踵以陵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八节:“ 黄巢 大怒,责骂 王仙芝 道:起初大家立重誓,要齐心协力,横行天下,现在你去左军做官,起义军该到哪里去!”
《國語辭典》:言誓  拼音:yán shì
言教。指圣贤经传中的言语。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五八:「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