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杂色(雜色)  拼音:zá sè
混杂不纯或各种不同的颜色。《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大秦传》:「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
《國語辭典》:红脸(紅臉)  拼音:hóng liǎn
1.红的脸。如:「红脸关公」。
2.害羞的样子。唐。司空曙 观妓诗:「翠蛾红脸不胜情,管绝弦馀发一声。」
3.发怒、闹彆扭。《红楼梦》第十一回:「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
《國語辭典》:下家  拼音:xià jiā
游戏、赌博或行酒令时,下一个轮到的人。也称为「下手」。
《國語辭典》:王留  拼音:wáng liú
戏曲杂剧中对农村青年假设的名字。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沙三、王留、伴哥儿,都来也波!」元。朱凯《黄鹤楼》第二折:「王留,闲来无事,倒骑牛。」
《國語辭典》:扫边(掃邊)  拼音:sǎo biān
戏剧中不重要的角色。
《國語辭典》:独白(獨白)  拼音:dú bái
戏剧中人物向观众单独道出个人内心感受,或即将发生之事的一段台词。沿用至电影、小说中,则成为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如:「这部电影中女主角有一段独白十分感人。」
《漢語大詞典》:傍白
戏剧艺术表演方法之一。角色背着同台其他剧中人而对观众直接说的话。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读 刘因 同志四剧本尽,取材很现实,且能有多样性,惟喜用长篇独白与傍白,似受 莫里哀 影响甚深。”
《國語辭典》:马童(馬童)  拼音:mǎ tóng
管马的童仆,或戏曲中扮演马夫的角色。
《國語辭典》:大戏(大戲)  拼音:dà xì
大型的戏剧。情节与角色都较为复杂、严整,异于杂耍小技。如:「这出大戏,不论情节与角色都十分丰富、精采。」
《國語辭典》:入戏(入戲)  拼音:rù xì
演员把感情融入剧情之中,以为自己是剧中人物。如:「她极为入戏,将红娘这个角色演活了!」
《漢語大詞典》:鬼戏(鬼戲)
(1).有鬼魂角色上场的戏剧。 清 太平客人 《〈何典〉序》:“其事实则离不开鬼心,扮鬼脸……做鬼戏。”《光明日报》1963.9.9:“目前戏剧界讨论的有如下一些问题:对于推陈出新方针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对于鬼戏的看法问题。”
(2).喻骗人的花招。 茅盾 《子夜》十三:“我们干得快,那怕 钱葆生 他们想要串什么鬼戏,也是来不及!”
《國語辭典》:科段  拼音:kē duàn
1.手段。《水浒传》第二一回:「押司不要使这科段。这唐牛儿捻泛过来。你这精贼也瞒老娘!正是鲁般手里调大斧。」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如今被俺使个科段,将他撚出门去。」
2.文章的段落。《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上》:「韩不用科段,直便说起去至终篇,自然纯粹成体,无破绽。」
《國語辭典》:起末  拼音:qǐ mò
事情的缘起、经过及结果。《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符令公问了起末,喝左右取长枷枷了,押下司理院问罪。」
《國語辭典》:发科(發科)  拼音:fā kē
1.在戏剧表演中,装出某种情态以引起观众注意。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二。连枝秀》:「发科打诨,不离机锋。」元。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正末做劝跌倒科云)张千,我须有些腐。(张千发科云)你可不早说与我!」
2.做出某种动作,或特指装出一些使人发笑的姿态。《水浒传》第二一回:「老娘一双眼却似琉璃葫芦儿一般。却才见押司努嘴过来,叫你发科。」《红楼梦》第五三回:「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说毕,引的贾母等都笑了。」
3.考中科举考试。《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生来有福分的,随他文学低浅,也会发科发甲。」
《漢語大詞典》:走会(走會)
(1).旧时迎神赛会,扮演鬼神或戏文角色者边走边表演以娱神,谓之“走会”。《三侠五义》第九九回:“初见时只当做走会的槓箱官,细瞧来方言是新印的 金太守 。” 老舍 《四世同堂》二九:“哼!走会是为朝山敬神的,今天会给 日本 人去当玩艺儿看!真没骨头!”
(2).指边走边演的文娱形式。 浩然 《抬头见喜》:“他们把高桌抬出来,摆上茶水,柿子大枣儿,还有的放了烟卷儿,请走会的人吃东西,抽烟、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