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越礼(越禮)  拼音:yuè lǐ
超越礼法。《晋书。卷三五。裴秀传》:「昔穆叔不拜越礼之飨,臣亦不敢闻殊常之诏。」《红楼梦》第六回:「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
《國語辭典》:正派  拼音:zhèng pài
称人的品行端正。《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这两个姑子皆是正派不过的人,与我都极投契。」
《國語辭典》:检括(檢括)  拼音:jiǎn guā
1.检点约束。《文选。刘琨。答卢谌诗》:「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
2.法度、规矩。《抱朴子。外篇。崇教》:「驱之于直道之上,敛之乎检括之中。」
3.检查、清查。《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书可时加检括,于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详启,勿致淹缓。」《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九年》:「监察御史宇文融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
《國語辭典》:家规(家規)  拼音:jiā guī
家庭中的规矩、法度。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诸男皆秀朗,几能守家规。」《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勉强进门,心中不顺,故意不守家规。小则撒泼放肆,大则公然偷汉。」
《國語辭典》:不踰矩  拼音:bù yú jǔ
不超越规矩、本分。如:「我们做人处事应该要守本分、不踰矩。」
分類:出规规矩
《漢語大詞典》:捡点(撿點)
(1).查点,查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袁了凡》:“皆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默默捡点。”
(2).注意约束,使之合乎规矩。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唐 以来,皇子不兼师傅官,以子不可为父师也。其后失於捡点,乃有兼者。”
《國語辭典》:异轨(異軌)  拼音:yì guǐ
车轨各异。比喻途径各不相同。《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史臣曰:「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
《漢語大詞典》:入调(入調)
(1).符合某种声腔韵调。 鲁迅 《南空北调·题记》:“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一:“‘黄包车!’ 潘先生 很入调地喊。”
(2).方言·合乎规矩;正经。如:你讲话不要不入调!
《漢語大詞典》:绳矩(繩矩)
亦作“ 绳榘 ”。 墨绳与矩尺。比喻规矩、标准。新唐书·后妃传下·德宗贤妃韦氏:“﹝ 韦氏 ﹞性敏淑,言动皆有绳矩,帝宠重之,后宫莫不师其行。”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论张长史书:“始观张 旭所 书《千字文》……虽左驰右騖,而不离绳矩之内。”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证学》:“先生时兢兢步趋,不踰绳矩。”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陆公行状》:“其为人冲澹沉默,动必绳榘,不为声利所移易。”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故其材之成,则足以辅世长民,其次亦循循绳矩。” 章炳麟 《訄书·尊史》:“夫整齐世繫,分北宗望,成而观之,无瑰特,察诸子所説与箸于楚辞山海经者,后先凌杂,派别挠乱,然后知此其为绳榘也。”
分類:规矩标准
《國語辭典》:仪轨(儀軌)  拼音:yí guǐ
法度规范。《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漢語大詞典》:矩绳(矩繩)
曲尺与墨绳。比喻规矩法度。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行中矩绳,而不伤於本。”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叙录:“唯 开元 之定今隶,为后世之矩绳,於今用之,正极为衡。”
《漢語大詞典》:家约(家約)
用以约束家人的规矩。史记·货殖列传:“ 任公 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閭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國語辭典》:常轨(常軌)  拼音:cháng guǐ
惯常遵行的法则。《魏书。卷六○。韩麒麟传》:「入粟者与斩敌同爵,力田者与孝悌均赏,实百王之常轨,为治之所先。」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五。严恽》:「观其所为文,工于七字,往往有清便柔媚,时可逸骏于常轨。」
《漢語大詞典》:矩彟(榘彠)
见“ 榘矱 ”。
《國語辭典》:矩矱  拼音:jǔ huò
1.本指画直角或方形的曲尺。比喻规矩法度。《楚辞。屈原。离骚》:「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汉。严忌〈哀时命〉:「上同凿枘于伏戏兮,下合矩矱于虞唐。」
2.作为典范、法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序志》:「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
《漢語大詞典》:蹈方
遵守规矩。 宋 范镇 《曾公亮加恩制》:“具官 曾公亮 ,执礼蹈方,刺经援古,燮均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