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支撑点(支撑點)
(1).军事上指对巩固防御阵地起支撑作用的扼守要点。 张震 《蜡烛形防御战》:“支撑点盖得很厚,有泥土、木头、柴束、石头,堆得像小土山一样。”
(2).引申指事物的关键所在。《人民日报》1981.2.4:“﹝《天云山传奇》﹞在从小说改编为电影时,突出了对三个女性的刻画,而把支撑点放在 宋薇 的往事回忆,也就是自我谴责上,从而讴歌 冯晴岚 ,烘托 周瑜贞 。”
《漢語大詞典》:扎记(扎記)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 夏衍 《别桂林》:“ 广州 沦陷,失散了我苦心搜集了的文献和扎记。”
《漢語大詞典》:一串铃(一串鈴)
明 代一种役银的上解办法。要点是统一征收,分项上解。明史·食货志二:“时又有纲银、一串铃诸法。纲银者,举民间应役岁费,丁四粮六总徵之,易知而不繁,犹网之有纲也。一串铃,则伙收分解法也。”解,上缴。
《国语辞典》: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拼音:yī biān yī tiáo hén,yī guó yī zhǎng xiě
比喻做事踏实或说话切中要点。《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国语辞典》:先遣部队(先遣部队)  拼音:xiān qiǎn bù duì
作战时预先派遣开路布防的兵力。主要在先期占领地形要点,以掩护主力部队的行动,并提供机动援助。
《国语辞典》:针针见血(针针见血)  拼音:zhēn zhēn jiàn xiě
比喻议论精辟,切中要点。如:「这篇社论深入分析环保问题,洞察时弊,针针见血。」
《国语辞典》:敌后伏击(敌后伏击)  拼音:dí hòu fú jí
在敌人占领区或控制区,选择敌人必经之地形要点或隘路等,预将兵力潜伏隐藏,在敌人通过的时候,予以出其不意的攻击行动。
《国语辞典》:不著筋节(不著筋节)  拼音:bù zhuó jīn jié
没到节骨眼儿。指抓不住要点。《海上花列传》第三一回:「二宝在傍听说得不著筋节,忙抢步上前。」
分类:不住要点
《国语辞典》:不著痛痒(不著痛痒)  拼音:bù zhuó tòng yǎng
不中要点的、表面的。如:「遇到这种事,姊妹们也只能不著痛痒的安慰她几句。」
《漢語大詞典》:覈要
1.确切扼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史论序注,则师范於覈要。”
2.指要点,概要。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民族主义,包涵至广,语其覈要,则凡民族结合而成国家,其意思行为,自由独立,不受他民族压抑干涉。”
《國語辭典》:不得要领(不得要領)  拼音:bù dé yào lǐng
没有能够掌握到事物的要点和主旨。《汉书。卷六一。张骞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唐。颜师古。注:「要,衣要也。领,衣领也。凡持衣者则执要与领。言骞不能得月氏意趣,无以持归于汉,故以要领为喻。」清。黄宗羲〈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鹿门八家之选,其旨大略本之荆川、道思,然其圈点勾抹多不得要领。」
《漢語大詞典》: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
邓小平1989年6月16日同几位中央负责人的谈话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提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政治局常委会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核心。经济要保持一个比较满意的发展速度,大胆改革开放,抓紧惩治腐败,保持政治稳定,抓好党的建设。
《漢語大詞典》:签揭(簽揭)
贴签写出要点。 宋 制,为便于皇帝省阅吏臣奏札,以黄纸摘抄事由贴附进呈。宋史·张商英传:“今天清日明,诛赏未正,愿下禁省检索前后章牘,付臣看详,签揭以上,陛下与大臣斟酌而可否焉。”参见“ 贴黄 ”。
《漢語大詞典》:贴黄(貼黄)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
《漢語大詞典》:破译
识破(代码或密码电报的)要点
解决(难题)和解答,揭发或揭开秘密。例如:破译敌方密码。
《國語辭典》:举例发凡(舉例發凡)  拼音:jǔ lì fā fán
发凡,指揭示全书的通例。举例发凡谓加以分类,并予举例,说明全书通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也作「发凡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