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6,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杂技
演唱
跑马
乐棚
塑造
戏法
海派
险竿
作倡
走会
身段
戏评
影星
台步
说唱
《國語辭典》:杂技(雜技)  拼音:zá jì
各种表演技艺的总称。包括口技、武术、马戏、魔术等与各种民间杂耍。
《國語辭典》:演唱  拼音:yǎn chàng
公开表演歌唱。如:「巡回演唱」。《儒林外史》第四三回:「罗列著许多苗婆,穿的花红柳绿,鸣锣击鼓,演唱苗戏。」
《國語辭典》:跑马(跑馬)  拼音:pǎo mǎ
1.骑马驰骋。《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凤四老爹在秦二侉子的下处,逐日打拳、跑马,倒也不寂寞。」
2.指赛马或马术表演。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二○。饮食好尚纪略》:「或幸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跑马走解。」
3.俗谓男子遗精。
《國語辭典》:跑马卖解(跑馬賣解)  拼音:pǎo mǎ mài xiè
旧时骑著马表演各种技艺。《俗语考原。跑马卖解引时笔记》:「一人执旗引于前,二人驰马继出呈艺,马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腾跃蹻捷,人马相得,明代以此习武,于五月五日行之。」也作「跑马解」、「跑马走解」、「跑解马」。
《國語辭典》:乐棚(樂棚)  拼音:yuè péng
古时演出歌舞、戏剧的棚子。唐。元稹〈哭女樊四十韵〉:「腾踏游江舫,攀缘看乐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
《國語辭典》:塑造  拼音:sù zào
利用黏土或人造油土等材料,以按捏、加减、铲削等手法塑成人物或物体的形象。
《國語辭典》:戏法(戲法)  拼音:xì fǎ
1.藉各种道具,以秘密且快速的手法,表演超出寻常的动作,让观众感到变化莫测。元。范康〈竹叶舟〉:「恰才这一个风魔道士将一片竹叶,黏在壁上,变做小小的一只船儿,倒也好个戏法。」也称为「魔术」。
2.小手段。如:「这件事可要尽速办好,别耍什么戏法。」
《國語辭典》:海派  拼音:hǎi pài
1.戏曲及学术界指居于上海的派系,以别于京派。
2.比喻人用钱阔绰豪爽。如:「他为人海派,付帐时总是不落人后。」
《漢語大詞典》:险竿(險竿)
杂技名。爬上高竿,并在高竿上做各种杂技表演。 唐 柳曾 《险竿行》:“百尺高竿百度缘,一足参差一家哭。险竿儿,听我语,更有险徒险於汝。”
《漢語大詞典》:作倡
演奏音乐或表演歌舞。西京杂记卷四引 汉 邹阳 《酒赋》:“乃纵酒作倡,倾盌覆觴,右曰宫申,旁亦徵扬。”
《漢語大詞典》:走会(走會)
(1).旧时迎神赛会,扮演鬼神或戏文角色者边走边表演以娱神,谓之“走会”。《三侠五义》第九九回:“初见时只当做走会的槓箱官,细瞧来方言是新印的 金太守 。” 老舍 《四世同堂》二九:“哼!走会是为朝山敬神的,今天会给 日本 人去当玩艺儿看!真没骨头!”
(2).指边走边演的文娱形式。 浩然 《抬头见喜》:“他们把高桌抬出来,摆上茶水,柿子大枣儿,还有的放了烟卷儿,请走会的人吃东西,抽烟、喝茶。”
《國語辭典》:身段  拼音:shēn duàn
1.体态、模样。《红楼梦》第六五回:「一个是我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
2.戏曲中舞蹈化的动作。《儒林外史》第三○回:「把这一百几十班做旦脚的都叫了来,一个人做一出戏,我和苇兄在旁边看著,记清了他们身段、模样,做个暗号,过几日评他个高下。」
《國語辭典》:戏评(戲評)  拼音:xì píng
评论戏剧的文章。
《国语辞典》:影星  拼音:yǐng xīng
从事影视表演工作的人。如:「她是驰名国际的影星。」
分类:从事表演
《国语辞典》:台步(台步)  拼音:tái bù
演员或模特儿在舞台上表演时所走的步法。如:「模特儿走秀时台步要平稳,姿态要优美。」
《國語辭典》:说唱(說唱)  拼音:shuō chàng
用说、唱方式表达的叙事性曲艺。如鼓词、弹词、相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