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丑夷(醜夷)  拼音:chǒu yí
同侪、平辈。《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漢語大詞典》:三严(三嚴)
唐 代皇帝御朝前搥鼓三次,以示警戒,并按照一、二、三鼓进行相应准备,谓之三严。 宋 高似孙 纬略卷七:“《唐续时令仪》曰:‘ 唐 制:日未明七刻,搥一鼓为一严,侍中奏开宫殿门及城门;未明五刻,搥二鼓为再严,侍中奏请中严,羣臣五品以上俱集朝堂;未明二刻,搥三鼓为三严,侍中、中书令以下俱诣西阁,奉迎鑾驾出宫诣太极殿。’《西都赋》曰:‘卫以严更之署。’注曰:‘严更督夜行鼓。’ 唐 制所谓严者,亦以鼓也。”
《國語辭典》:冲犯(沖犯)  拼音:chōng fàn
1.术数用语。指因时辰、五行、生肖等不合而招致凶灾。《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把女儿八字与婚期,教他合一合,看怕有什么冲犯不宜。」《文明小史》第四○回:「如今算命先生说有什么冲犯,大少爷不肯,也是他一点孝心。」也作「冲犯」。
2.冲撞、冒犯。《杨家将演义》第四回:「赞令设酒醴待之。建忠令手下取过黄金二十两,谓延汉曰:『适间冲犯二位,聊作压惊之资。乞引小弟诣驾前,见主上一面,死生不忘。』」
《國語辭典》:冲犯(衝犯)  拼音:chōng fàn
1.进犯、入侵。《喻世明言。卷一八。杨八老越国奇逢》:「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冲犯。」
2.顶著、冒著。谓处在恶劣环境中。宋。苏轼 教战守策:「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宋。杜大圭《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王中书全斌传》:「(太祖)忽谓左右曰:『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帅冲犯霜霰,何以堪处?』」
3.冒犯、触犯。今多指以言语或行为冒犯他人。如:「他出言不逊,冲犯了老闆。」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三。存思三洞法》:「虽复存礼,终不睹真,嫉鬼妒神,凶人恶物,更相冲犯,烦恼生灾,坐卧无宁。」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二。练胆气第二》:「凡军士与不系本管旗、队总同歇者,亦让以兄长之礼。凡事逊避,不许冲犯,其馀则平处。」
4.术数用语。指因时辰、五行、生肖等不合而招致凶灾。宋。洪迈《夷坚支志癸。卷四。郑百三妻》:「今年九梁煞在门,切不可移门换户。大忌百二十日,小忌六十日,未易过得。若冲犯,必有年命衰谢之人当之,幸勿忽。」《地理新书。卷六。五音三十八将吉凶》:「三十八将各有所主,若风水冲犯,或其地陷下,各损其类,大凶。」也作「冲犯」。
《漢語大詞典》:冲冒(衝冒)
(1).顶着,冒着。谓不顾危险、恶劣环境。 唐 柳宗元 《愚溪对》:“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衝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一:“ 太祖 欲亲征,召羣臣议其事。宰臣 冯道 奏以方当盛夏,车驾不宜衝冒。”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兼鈐辖都监等出入暴露,衝冒矢石,比臣处任,尤更重难。” 明 王守仁 《瘞旅文》:“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飢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癘侵其外,忧鬱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剪灯馀话·鸾鸾传》:“衝冒白刃中,求而未得。”
(2).冲击。新唐书·马燧传:“﹝ 燧 ﹞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於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衝冒。”
《漢語大詞典》:瀢瀢
行相随貌。《诗·齐风·敝笱》:“其鱼唯唯。” 清 陈乔枞 《韩诗遗说考·敝笱·其鱼遗遗》:“《韩诗》‘遗遗’,即‘瀢瀢’之省。毛诗‘唯唯’,又‘瀢瀢’之假借。 郑 笺云:‘唯唯,行相随顺之貌。’”
分類:行相相随
《漢語大詞典》: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汉书·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国语辞典》:相容产品(相容产品)  拼音:xiāng róng chǎn pǐn
一个电脑系统能和另一个电脑系统执行相同程式,或不同厂牌的周边设备可以使用同一个电脑主机的电脑产品,称为「相容产品」。
《國語辭典》:罪有应得(罪有應得)  拼音:zuì yǒu yīng dé
为所犯的错承受应得的惩罚。如:「他平日作恶多端,如今下狱,真是罪有应得。」
《漢語大詞典》:走丸逆坂
喻所求与所行相悖,难以如愿。《旧唐书·李密传》:“芳饵之下,必有悬鱼,惜其重赏,求人死力,走丸逆坂,匹此非难。凡百驍雄,谁不讎怨。”
分類:行相如愿
《国语辞典》:大相矛盾  拼音:dà xiāng máo dùn
事件的原委相违背,或人的言行相左,彼此冲突。如:「此人言行大相矛盾,实在讨厌。」《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
《国语辞典》:三角柱  拼音:sān jiǎo zhù
以三角形为底的柱体。上下底平行相等,旁有三棱,侧面为三面。如三棱镜即属此体。也称为「三棱柱」。
《国语辞典》:三棱体(三棱体)  拼音:sān léng tǐ
数学上指上下面平行相等,侧面为三面的立体。也称为「三面体」、「三角壔」。
十二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谛各有示动證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参见:三转法轮)
【佛学常见辞汇】
四谛各有示劝證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六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略云十六行。亦云二八行。(参见: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苦集灭道之四谛各浮四种影像于心而解了之也。见俱舍论二十六,法界次第中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十六行。(参见:十六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rga梵语杂名曰:「末哩识。」
【佛学常见辞汇】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十六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谛之十六行相。略云十六行,又云十六谛观。苦法智忍等十六之观法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谛的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观,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种观法。(参见:八忍八智)
【佛学次第统编】
由四谛各有四行,则为十六行。法界次第云:「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须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逾明。」通加以行名者,行以往趣为义,修此十六观法,能趣四实之理,故名行也。或时从理得名,即十六谛也。
三转十二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转法轮)
四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之四种行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等之四种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