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金边(金邊)  拼音:jīn biān
Phnom Penh
城市名。位于高棉南部湄公河与洞里萨河的会口。为高棉的首都,亦为高棉的第一大港。商业发达,市内有不少皇宫、寺院及名胜古迹。为寮国、高棉和泰国三国物产的集散中心。也称为「百囊奔」、「南旺」。
《国语辞典》:塞下曲  拼音:sài xià qǔ
一种古代的军歌。主要描写士兵在边疆行军作战、扎营的情形,或思乡之情。
《国语辞典》:步法  拼音:bù fǎ
行军的方法。唐。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中》:「绝而不离,却而不散,此步法也。」
《国语辞典》:后哨(后哨)  拼音:hòu shào
行军时,在后面担任掩护本队或警戒工作的队伍。《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便教顾全武代了陆萃之职,分兵一千前行,陆萃改作后哨。」
《漢語大詞典》:兼舍
犹言兼行,兼程。古代行军,途中住一夜叫舍。司马法·用众:“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歷沛歷圯,兼舍环龟。”按,北堂书钞卷一一八引此,注云:“兼舍者,昼夜行也。”
《國語辭典》:露营(露營)  拼音:lù yíng
1.一种户外活动。指在野外搭设帐篷或简便临时居所的露宿活动。
2.军队在野外扎营。《晋书。卷六八。列传。顾荣》:「公宜露营野次,星言夙驾,伏轼怒蛙以募勇士,悬胆于庭以表辛苦。」
《国语辞典》:纳袄(纳袄)  拼音:nà ǎo
一种斜襟的夹袄或棉袄。为旧时行军之衣。《三国志平话》卷下:「军行衣甲,纳袄不离身。」
《漢語大詞典》:阵伍(陣伍)
(1).行军,作战的队列。宋史·周永清传:“ 渭 兵劲而阵伍不讲, 永清 训以 李靖 法。” 元 王逢 《塞上曲》之二:“地形龙虎踞,阵伍鸟蛇分。”
(2).队伍。 萧红 《生死场》八:“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
《漢語大詞典》:赵服(趙服)
战国 时 赵武灵王 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后因以“赵服”指骑服。 唐 王维 《送郓州须昌冯少府赴任序》:“予病且惫,岁晚弥独,穷巷衡门,落日秋草,赵服过我,且东其辕。”
《漢語大詞典》:避僧
旧时谓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战阵攻守·避僧:“苏氏演义曰:《鄴洛记》云 北齐 忌黑, 文宣帝 杀第七弟 上党王 涣 ,以七者漆也,属黑,又僧衣多黑,而出师决胜之辰,多所避忌, 北齐 始也。今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者,始自 北齐 之所忌黑也云尔。”
《漢語大詞典》:假士
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里之长称假士。《汉书·晁错传》:“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
《國語辭典》:宿营(宿營)  拼音:sù yíng
1.住宿。多指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的住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宋史。卷一二一。礼志二十四》:「诸军人马,前一日于教场东列幕宿营。」
2.宿卫。护卫王宫。《韩非子。内储说下》:「于是乃起宿营之甲,而攻成王。」
3.指野外过夜。如:「今年系上的迎新活动,计划以宿营的方式举办。」
《漢語大詞典》:粮台(糧臺)
清 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又设立 江 北釐捐,归大营粮臺经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我军尚分七营,距 宛顶 粮臺二百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先是有两个人,都是县丞班子,向来都是办粮臺差事的。”
《國語辭典》:后卫(後衛)  拼音:hòu wèi
1.官名。元置。《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后卫,秩正三品。至元十六年,以侍卫亲军创置。掌宿卫扈从,兼营屯田。」
2.军队行军时,派在后方负责掩护本队及警戒任务的部队。
3.足球或篮球等比赛中,主要担任防守的球员。
《漢語大詞典》:黏虫(黏蟲)
也叫行军虫、剃枝虫、夜盗虫、五色虫等。是稻、麦、高粱、玉米等的主要害虫。
分類:行军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