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1,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嵇绍血
血压
血躯
血雠
血缕
活血
鸡血
地血
失血
啑血
啑血
死血
嚼血
盘血
血本
《漢語大詞典》:嵇绍血(嵇紹血)
见“ 嵇侍中血 ”。
《漢語大詞典》:嵇侍中血
晋书·忠义传·嵇绍:“ 绍 以天子蒙尘,承詔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 荡阴 ,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 绍 儼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輦,飞箭雨集。 绍 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 嵇侍中 血,勿去。’” 绍 为 嵇康 之子,官至侍中。后因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血。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为 严将军 头,为 嵇侍中 血。”亦作“ 嵇绍血 ”。 唐 杜甫 《伤春》之四:“敢料安危体,犹多老大臣?岂无 嵇绍 血,霑洒属车尘?”
《國語辭典》:血压(血壓)  拼音:xiě yā
血液施于血管壁的压力。心脏收缩时压力较高,为收缩压;放松时,血压减小,为舒张压。测量血压可预防心脏血管类的疾病。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约在一一○至一四○,舒张压约在七十至九十毫米水银柱之间。
《漢語大詞典》:血躯(血軀)
指有生命的躯体。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他可便一上青山化血躯。”《封神演义》第八九回:“且人死不能復生,谁不爱此血躯,而轻弃以死耶!”
分類:生命躯体
《漢語大詞典》:血雠(血讎)
见“ 血仇 ”。
《漢語大詞典》:血仇
亦作“ 血讎 ”。
(1).指有亲人被杀害的仇恨。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於血讎。”
(2).指仇恨很深的冤家。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惟 蔡 及 许 ,旧为血仇。命公并侯,耕借之牛,束其弓矢,礼让优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土司·缅甸盛衰始末:“ 景泰 二年, 缅 人入 麓川 ,又执 思机法 以去。至五年三月,献俘於朝,自是 麓川 与 缅 世为血仇。”
《漢語大詞典》:血缕(血縷)
丝缕状的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方手举以示众,鱼忽拨剌掉尾,击中左颊,仆水中。众怪其不起,试扶之,则血缕浮出。”
分類:丝缕
《國語辭典》:活血  拼音:huó xiě
使血液循环畅通。如:「通筋活血」、「活血散瘀」。
《韵府拾遗 屑韵》:鸡血(鸡血)
汉书天文志始皇之时荧惑守心及天市芒角色赤如鸡血
《骈字类编》:地血
陆玑诗疏茹藘茅蒐茜草也一名地血齐人谓之茜徐州人谓之牛蔓 尔雅翼说文曰茹芦人血所生故一名地血又本草茜根可以染绛一名地血 紫草释名地血
《國語辭典》:失血  拼音:shī xiě
血液大量流出体外。因身体有调节作用,少量失血并不危险。但大量失血,则需要立刻输血,以补充失去的血液,否则将危及生命。
《漢語大詞典》:啑血
歃血。会盟时以牲血涂于口旁,表示诚信。啑,通“ 歃 ”。史记·吕太后本纪:“始与 高帝 啑血盟,诸君不在邪?”
《國語辭典》:啑血  拼音:jié xuè
1.踏血而行。喻杀人众多,血流满地。《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以此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也作「喋血」、「蹀血」。
2.古代结盟时,以牲血涂于口,用以表示昭信。《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也称为「唼血」、「歃血」。
《漢語大詞典》:死血
瘀血。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远志:“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发背癤毒。恶候侵大,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傅之即痛。”
分類:瘀血
《高级汉语词典》:嚼血
嚼唇出血
《骈字类编》:盘血(盘血)
史记平原君传毛遂捧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國語辭典》:血本  拼音:xuè běn
辛苦积聚的资本。《福惠全书。卷二○。刑名部。杂犯》:「非扯垫他帐,即侵欺入己,使远人羁绊异乡,血本亏折。」《文明小史》第一二回:「当典里的钱,都是东家的血本。」
分類:生利本钱
《漢語大詞典》:血疏
封建时代,为向皇帝申诉而刺血写成的奏疏。 清 黄宗羲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 佩兄 出血疏贴黄读之,血光尚与灯影相射。” 清 梁章钜 《明周端孝先生血疏跋》:“五人墓头血成碧,血疏更作黄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