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血栓  拼音:xiě shuān
1.血液中由于血小板增多或血脂肪过高,增加血液的凝固性,而在血管中或心脏内形成固体凝著状态的物质,使血管硬化、缩小,阻碍血液循环,或脱落后堵塞其他部分的血管,此物质即称为「血栓」。
2.血管发生栓塞的病症。形成因素包括血管损伤、正常血流的改变和由于炎症、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内膜或心内膜损害。
《漢語大詞典》:血细胞
在血液淋巴内游动的细胞
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血球)或白细胞(白血球)
《漢語大詞典》:血象
由血球计数、血色素测定以及其他各种化学和物理试验所表示的血液的状况和性质
血液检查所见的系统报告
《國語辭典》:血小板  拼音:xiě xiǎo bǎn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分离而成的,呈小型圆板状构造。当血管破裂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大量聚集,是正常凝血的必要成分。在成人体中平均每立方毫米约有十五万到三十五万个血小板。
《國語辭典》:血型  拼音:xiě xíng
人的红血球依父母的遗传基因来决定不同的抗原性,因而呈现不同的血型。最主要血型系统称为ABO血型系统,有四种:A型、B型、AB型和O型。其他较重要的血型系统还有Rh血型系统(可呈阳性或阴性)。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甚至死亡。血型原理的应用,也有助于法医学上亲子关系的鉴定。
《國語辭典》:血不归经(血不歸經)  拼音:xiě bù guī jīng
中医上指血液不经循血管流动而溢出于外。如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都是。往往由血瘀、火热、气虚、气逆等原因引起。
《漢語大詞典》:献血(獻血)
献出自身的血液。多供医疗上输血之用。 巴金 《军长的心》:“好些老乡跑来慰问 小王 他们,听说要输血,都抢先要献血。”
《国语辞典》:心肌梗塞  拼音:xīn jī gěng sè
病名。因冠状动脉发生血栓,血液供应中断,而引起心肌的局部坏死。此种病症常导致猝然而死。
《国语辞典》:凝血障碍(凝血障碍)  拼音:níng xiě zhàng ài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不足,而造成血液无法凝止的现象。
《国语辞典》:凝血现象(凝血现象)  拼音:níng xiě xiàn xiàng
血液流出血管外,自动凝固成血块的现象。血液一与外界环境接触,血小板会放出使血液凝固的相关物质,促成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在伤口形成血块,以避免继续出血。
《国语辞典》:全血输血(全血输血)  拼音:quán xiě shū xiě
将未经分离出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浆的血液,完全输给病人的输血方式。
《国语辞典》:人工血液  拼音:rén gōng xiě yè
以人工制造,具有类似血液功能的运输液体。其最大功能为可取代红血球中的血红素携带气及二氧化碳。可在真血因血型、抗原等不符且又急需的情况下作应急之用。目前以氟碳系列为最广泛的使用材料。
《国语辞典》:骨髓移植  拼音:gǔ suǐ yí zhí
一种治疗血液疾病或某些癌症的方法。可分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两种。前者在患者经高剂量化学治疗后,将自体再生的健康骨髓细胞抽出萃取,待患者再行高剂量化学治疗之后,输入自体。后者则是患者和骨髓捐赠者的血液,经淋巴细胞抗原(HLA )配对合适后,将捐赠者骨髓细胞抽出萃取,待患者做完高剂量化学治疗,输入患者体内。
《国语辞典》:妊娠毒血症  拼音:rèn shēn dú xiě zhèng
孕妇在怀孕七个月后,于血液中出现细菌或蛋白质异常代谢的产物,形成危及母子生命的病症,称为「妊娠毒血症」。
《国语辞典》:三酸甘油酯  拼音:sān suān gān yóu zhǐ
当食物在胃肠道中分解,被血液吸收后,形成乳糜状的白色物质,此物质接著在肝脏中被代谢,即形成「三酸甘油酯」。为人体燃料的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