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虏人
胡人
《漢語大詞典》:北虏(北虜)
古代对北方 匈奴 等少数民族的蔑称。后汉书·袁安传:“ 宪 日矜己功,欲结恩北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北方沙漠之外,不知还有海否?若果有之,则中国与北虏亦在海中矣。”清史稿·阿哈出传:“復勅戒 李满住 等毋为北虏诱。”
《國語辭典》:胡虏(胡虜)  拼音:hú lǔ
北狄。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國語辭典》:丑虏(醜虜)  拼音:chǒu lǔ
1.称众多的敌人。《诗经。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2.称丑恶的敌人。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今又北面事丑虏,冀得一当,为呈身之地。」
分類:对敌敌人
《漢語大詞典》:虏使(虜使)
(1).谓当作奴隶役使之。战国策·赵策三:“彼 秦 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鲍彪 注:“视民如所虏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虏使其民。” 司马贞 索隐:“言( 秦 人)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
(2).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或敌寇所遣使者的蔑称。 宋 胡铨 《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諂諭 江 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 宋 岳珂 桯史·三忠堂记:“惟一编脩官 胡銓 毅然上书,乞斩相参、虏使,三纲五常赖以不坠。”
《韵府拾遗 麌韵》:为虏(为虏)
北齐书徐之才传卢元明戏之才云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误即答云卿生男则为虏养马则为驴
《漢語大詞典》:黠虏(黠虜)
狡猾的敌人。《后汉书·伏湛传》:“且 渔阳 之地,逼接 北狄 ,黠虏困迫,必求其助。” 唐 白居易 《备边并将置帅策》:“然后据便宜之地,扼要害之衝,以逸待劳,以寡制众,则虽黠虏无能为也。” 清 谭宗浚 《览海赋》:“此又足慑黠虏之强魂,而资乡閭之捍卫者也。”
分類:狡猾敌人
《漢語大詞典》:戎虏(戎虜)
古时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唐 温庭筠 《伤温德彝》诗:“昔年戎虏犯 榆关 ,一败 龙城 匹马还。”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戎虏乱中夏,星歷一周天。”
《漢語大詞典》:虏庭(虜庭)
见“ 虏廷 ”。
《漢語大詞典》:虏廷(虜廷)
亦作“ 虏庭 ”。 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后汉书·袁绍传:“雷震虎步,并集虏廷。” 晋 刘琨 《劝进表》:“主上幽劫,復沉虏庭。”旧唐书·张濬传:“俾拥旄乘驛之使,囚在虏庭;勤王奉国之军,怀归本土。” 邹鲁 《山西光复》:“ 陆钟琦 既死, 清 廷派 吴禄贞 为 山西 巡抚, 山西 党人闻之喜,谋一举而倾覆虏庭。”
《漢語大詞典》:虏尘(虜塵)
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唐 王维 《凉州赛神》诗:“ 凉州 城外少行人,百尺峯头望虏尘。” 唐 白居易 《江楼望归》诗:“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雪洗虏尘静,风约 楚 云留。”
《漢語大詞典》:降虏(降虜)
俘虏。《汉书·公孙弘传赞》:“ 衞青 奋於奴僕, 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后汉书·耿弇传:“ 子舆 弊贼,卒为降虏耳。”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
分類:俘虏
《國語辭典》:强虏(強虜)  拼音:qiáng lǔ
强大横暴的敌人。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分類:强暴敌人
《漢語大詞典》:征虏(征虜)
指 东汉 祭遵 。 遵 封征虏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事见后汉书·祭遵传。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漢語大詞典》:骄虏(驕虜)
亦作“ 骄卤 ”。 骄横的胡虏。 唐 沈佺期 《王昭君》诗:“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唐 严武 《军城早秋》诗:“更催飞将追骄卤,莫遣沙塲匹马还。”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柳亚子 《四月二十五日》诗:“从此中原虚正朔,遂令骄虏擅皇都。”
分類:骄横胡虏
《漢語大詞典》:虏掠(虜掠)
抢劫,掠夺。后汉书·冯异传:“今 更始 诸将纵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晋书·孙恩传:“虏掠财货,相率聚於 会稽 。”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万福 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皆获致其家。”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鬼子来了,到处杀人放火,奸淫虏掠,祖国遍地一片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