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俘虏(俘虜)  拼音:fú lǔ
1.擒获、征服。《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
2.被俘的人或物。唐。白居易〈李陵论〉:「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
《漢語大詞典》:逆虏(逆虜)
对叛逆者的蔑称。《后汉书·朱浮传》:“从围城而不救,放逆虏而不讨,臣诚惑之。”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 康成 之里,逆虏望拜; 林宗 之庭,莫不卑肃。” 宋 陆游 《送王景文》诗:“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赵鑑 、 邓璋 ﹞以 土鲁番 书闻,且言逆虏所求不可允。”
分類:叛逆者
《漢語大詞典》:驱虏(驅虜)
见“ 驱掳 ”。
《漢語大詞典》:驱掳(驅擄)
亦作“ 驱虏 ”。 驱迫掳掠。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或驱虏平人,或赂遗贫民,令作耳目。” 宋 李纲 《论淮西军变札子》:“生灵遭屠戮,官吏被驱掳,数万之众,一朝失之,谁任其咎?” 宋 岳飞 《奏条具襄阳随郢三郡防守状》:“公吏军民自缘久罹兵火,或被驱掳,或遭杀戮。”《前汉书平话》卷上:“ 汉王 传令於众军曰:‘若得 项王 家属,无得驱虏杀害,与吾家属无异矣。’”
分類:驱迫掳掠
《漢語大詞典》:虏廷(虜廷)
亦作“ 虏庭 ”。 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后汉书·袁绍传:“雷震虎步,并集虏廷。” 晋 刘琨 《劝进表》:“主上幽劫,復沉虏庭。”旧唐书·张濬传:“俾拥旄乘驛之使,囚在虏庭;勤王奉国之军,怀归本土。” 邹鲁 《山西光复》:“ 陆钟琦 既死, 清 廷派 吴禄贞 为 山西 巡抚, 山西 党人闻之喜,谋一举而倾覆虏庭。”
《漢語大詞典》:系虏(係虜)
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繫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一本作“ 係虏 ”。晋书·江统传:“老幼繫虏,丁壮降散。”宋书·索虏传论:“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繫虏。”
(1).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係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然兵连众结,锋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见係虏,是以阻兵屯据,欲止而不敢散也。”新唐书·萧铣传赞:“若 铣 力困计殫,以好言自释於下,係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 高祖 圣矣哉!”
(2).指俘获的人。 唐 刘禹锡 《贺赦表》:“柔远以仁,则还其係虏;赏近以礼,则泽及后昆。”
(3).拘囚,囚系。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拔 吕蒙 於戎行,识 潘濬 於係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呜呼! 思文皇后 之死在行在, 烈皇后 之死在宫中, 永明皇后 之死在係虏。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
《漢語大詞典》:杂虏(雜虜)
旧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称。《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其在 并州 ,名为骄豪。时杂虏数为暴,害吏民。” 唐 皎然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诗:“三军成父子,杂虏避封疆。”
《漢語大詞典》:囚虏(囚虜)
(1).罪犯与俘虏。后汉书·第五种传:“ 季布 屈节於 朱家 , 管仲 错行於 召忽 ……卒遭 高帝 之成业, 齐桓 之兴伯,遗其亡逃之行,赦其射鉤之讎,拔於囚虏之中,信其佐国之谋,勋效传於百世,君臣载於篇籍。”
(2).指俘虏。 宋 文天祥 《闻马》诗序:“使吾舟迟发一时,顷已为囚虏矣!” 清 唐甄 潜书·远谏:“宫殿烧焚,身为囚虏。”
分類:罪犯俘虏
《國語辭典》:鞑虏(韃虜)  拼音:dá lǔ
金人。后泛指外来民族。《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担渴担饥担劳苦,此行谁是家乡;叫天叫地叫祖宗,惟愿不逢鞑虏。」
《漢語大詞典》:捕虏(捕虜)
(1).亦作“ 捕掳 ”。俘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噲 ﹞攻 宛陵 ,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 贤成君 。”汉书·匈奴传上:“其后 汉 出三千餘骑,为三道,并入 匈奴 ,捕虏得数千人还。”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月蚀》:“我从前在甚么书上看过,说是女人用的环镯,都是上古时候男子捕掳异族的女人时所用的枷镣的蜕形。”
(2).指被俘者。 李大钊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那观望形势的 卑士麦 更答应了 介尔士 的要求,送还 法国 的捕虏,援助攻击军。”
(3).捕虏将军的省称。后汉书·王霸传:“ 茂 兵精鋭,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 唐 杜甫 《寄董卿嘉荣十韵》:“居然双捕虏,自是一嫖姚。”
《漢語大詞典》:贼虏(賊虜)
对敌寇的贬称。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贼虏忽然而过,未必死伤。” 北齐 魏收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盗憎主人,乃图逆节,拔本塞源,委身贼虏。” 清 唐鉴 《南征》诗之八:“贼虏善深谋,将弁甘久待。”
《漢語大詞典》:反虏(反虜)
造反者,反叛者。汉书·昭帝纪:“度辽将军 明友 ,前以羌骑校尉将 羌 王侯君长以下击 益州 反虏……有功。”后汉书·任光传:“大司马 刘公 将 城头子路 、 力子都 兵百万众从东方来,击诸反虏。” 宋 秦观 《李泌论》:“﹝ 安禄山 ﹞一旦举兵犯顺,天下之人以为反虏,切齿攘袂,惟恐其不灭。”
分類:造反反叛
《漢語大詞典》:奴虏(奴虜)
(1).俘虏;奴隶。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为奴虏。”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 汉王 侮慢人,駡詈诸侯王如奴虏耳。”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不幸而为奴虏之胎,一出世即永为奴虏矣……子子孙孙世袭为隶。”
(2).视作俘虏、奴隶。史记·项羽本纪:“及 秦 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 秦 吏卒。”
分類:俘虏奴隶
《漢語大詞典》:首虏(首虜)
(1).首级和俘虏。荀子·儒效:“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军入塞,凡斩捕首虏万九千级。”北齐书·斛律光传:“ 光 亲射 雄 ,杀之,斩捕首虏三千餘级。”
(2).偏指首级。汉书·李广利传:“获王首虏,珍怪之物毕陈於闕。” 明 唐顺之 《都督沈紫江生墓碑记》:“或馘,或磔,或剜目截耳,纵之,凡数十人。首虏积至五千餘级。”或专指俘获的敌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略 河南 地,至於 陇西 ,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
(3).犹斩获。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中》:“ 秦 无儒,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尚首虏之国不有也。”
《漢語大詞典》:亡虏(亡虜)
逃亡的罪人。汉书·田儋传:“ 横 始与 汉王 俱南面称孤,今 汉王 为天子,而 横 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媿固已甚矣。” 三国 魏 阮籍 《采薪者歌》:“ 留侯 起亡虏,威武赫荒夷。”
分類:逃亡罪人
《國語辭典》:讨虏(討虜)  拼音:tǎo lǔ
夺取虏掠。《三国志平话。卷上》:「随到处,竭家尽起,不从者,杀伐讨虏,汉家天下,三停占了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