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雚蒲
芦苇和蒲草。泛指水草。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五:“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北史·隋纪下·炀帝:“穿窬无所厝其姦宄,雚蒲不得聚其逋逃。”
《国语辞典》:芦田(芦田)  拼音:lú tián
因泥沙淤积,仅适合种植芦苇的田。清。昆冈《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六五。户部。田赋》:「又覆准,江苏丹阳县丈量芦田。」《六部成语注解。户部》:「芦田:种芦苇之田也。」
《國語辭典》:芦荡(蘆蕩)  拼音:lú dàng
生长芦荻的滨水湿地。《六部成语注解。户部》:「芦荡:芦狄之洲也。」
分類:芦苇丛生
《国语辞典》:苇塘(苇塘)  拼音:wěi táng
生长芦苇的池塘。
《漢語大詞典》:采茨
(1).古代乐章名。大戴礼记·保傅:“行中鸞和,步中《采茨》,趋中《肆夏》。” 卢辩 注:“于大寝之内奏《采茨》,朝廷之中奏《肆夏》。”宋史·乐志一:“今大乐署丞 王光裕 诵得 唐 日《采茨曲》,望依月律别撰其辞。”参见“ 采薺 ”。
(2).采集茅草、芦苇。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监灵运》:“采茨葺昔宇,翦棘开旧畦。”
《漢語大詞典》:采荠(采薺)
亦作“ 采齐 ”。 古乐曲名。一说,逸诗名。周礼·春官·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薺》。”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肆夏》《采薺》皆乐名。或曰:皆逸诗。”礼记·玉藻:“趋以《采齐》。” 郑玄 注:“齐,当为楚薺之薺。” 汉 贾谊 新书·容经:“行以《采薺》,趋以《肆夏》,步中规,折中矩。” 明 归有光 《明君恭己而成功》:“步中《采齐》,行中《肆夏》。”
《國語辭典》:风障(風障)  拼音:fēng zhàng
用竹子、高粱秆或塑胶等材料编成的屏障,设在农田或菜畦旁边,用来挡风,保护秧苗。
《漢語大詞典》:芦箔(蘆箔)
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宋 王安石 《郊行》诗:“柔桑採尽緑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宋 杨万里 《过临平莲荡》诗之一:“角头一一张芦箔,不遣鱼鰕过别塘。”
《國語辭典》:吐絮  拼音:tǔ xù
棉花成熟裂开后,露出白色的棉絮,称为「吐絮」。
《國語辭典》:席子  拼音:xí zi
铺垫于地上或床上,以供坐卧的平面片状用具。多由竹篾、苇篾或草编织而成。
《國語辭典》:折子  拼音:zhé zi
以白纸折叠而成的册子,分全折五开半及半折三开半两种。封面和封底加贴厚纸,外加硬套。多用于记帐或开列清单等。也作「摺子」。
《國語辭典》:摺子  拼音:zhé zi
1.将纸张摺叠成页的册子。用以记事或开列清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抄了一张清单,一齐开了个白摺子,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也作「折子」。
2.清代官员对皇帝所上的奏章。《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后来制台又为他特地上了一个摺子,拿他奏派了全省学务总办一席。」
3.吴语。指米店中卷成筒形用以存米的芦席。《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第二日清早,卜诚起来,扫了客堂里的地,把囤米的摺子搬在窗外廊檐下。」
《漢語大詞典》:芦扉(蘆扉)
(1).芦草编织的门扇。 清 方文 《夜泊牛渚》诗之一:“客来争貰酒,灯火乱芦扉。” 苏曼殊 《遯迹记》:“板桥垂柳,半露芦扉。”
(2).亦作“ 芦菲 ”。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高晓声 《陈奂生转业》二:“困在芦扉上,还怕滚到地下去吗?”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许多木桩排列成长方形,中间架设横梁,上面铺垫几层竹席和芦菲。”
《漢語大詞典》:倚障
障子。用芦苇或秫秸等编成,靠在物体上以作屏障。亦比喻推托或遮掩的借口。 刘绍棠 《青枝绿叶》:“ 满囤 拧着脖子喊:‘你是想躲懒,拿孩子当倚障。’”
《國語辭典》:纸浆(紙漿)  拼音:zhǐ jiāng
制纸的原料。将木材、破布等物品,经过蒸煮、漂白等手续处理后所得的糊状纤维素,摊平烘乾后就成为纸。
《漢語大詞典》:冬灰
(1).占冬至节的葭灰。葭即芦苇。古人将芦苇膜烧成灰放入不同的律管中以占节候,某律管中葭灰飞出,即知某节候到。冬至节到,则相应之黄钟律管内的葭灰飞动。《初学记》卷二八引 南朝 梁简文帝 《梅花赋》:“层城之宫,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光分影杂,条繁干通,寒圭变节,冬灰徙筩,并皆枯悴,色落摧风。”
(2).指冬天烧成的草木灰。中医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土·冬灰:“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专指作蒿藜之灰,亦未必然。原本一名藜灰,生方谷川泽,殊为不通。此灰即不当言川泽,又岂独方谷乃有耶?今人以灰淋汁,取礆浣衣发麫令晳,治疮蚀恶肉,浸蓝靛染青色。”
《漢語大詞典》:黄荻
黄色的荻,形状像芦苇。 唐 元稹 《江边四十韵》:“金琯排黄荻,琅玕褭翠梢。”
分類:黄色芦苇